以下为《学会聆听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学会聆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某某,感悟音乐的表现和创造,逐步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
【过程与方法】
对比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两部作品中发挥的不同艺术作用。
【知识与技能】
学习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探究音乐要素在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学会聆听》节目,我是这期节目的主持人。在我们开始聆听音乐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两个问题。大家平时在生活中听歌吗?通过歌曲大家都能感受到什么,可以举例子说明。
(生举手发言)
师:音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播放一段音乐时,我们不只是听,还要会听,听它在音乐方面的特点,听它表达的情感状态等等。我们可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两首作品,那么大家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鉴赏吗?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些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授
1.回顾音乐要素
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音乐的形式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调式、曲式、和声等等。
一般音乐是通过其形式要素来体现情感和特点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的长短和强弱,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力度是音量的强弱程度;速度是音乐进行中的快慢程度。
2.欣赏《草原放牧》
(1)欣赏并回答问题
①哪些音乐要素发挥了主要作用?(节奏、力度、速度等推动音乐的发展变化。)
②独奏乐器是什么?(琵琶)
③音乐情绪是怎样的?(生机勃勃、活泼的,能想象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情景。)
《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着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为主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
这部作品是根据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乐曲采用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多乐某某的划分与单乐某某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与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将有情节的叙事性与纯音乐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这部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
(2)分别欣赏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题
学生练习分别打出两个主题的节奏,再加入旋律线哼唱主题旋律,最后加入速度、力度感受主题情感。通过练习对比分析两个主题:
①第一主题是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这一主题经过几次反复,通过节奏、配器上的一些改变使音乐趋向热烈、欢快。
②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另一角度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现实生活。它好像在对美丽而辽阔的草原进行着如歌似的赞美,又好像在描画着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像内蒙古人民在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第二主题是一段颇具内蒙古长调色彩的旋律。
3.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某某
(1)欣赏并回答问题
①作品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缓慢的哀歌)
②说出这个乐某某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b小调,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通常,交响曲的第四乐某某都是热烈欢腾的快板,而这部作品的第四乐某某却是一首缓慢的哀歌,其中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资料.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潜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用心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潜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期望音乐课能给他们带给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学会聆听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