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音乐教案聆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聆听音乐
音乐与人生
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某某《长江之歌》出发,感悟音乐的表现和创造,逐步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鉴赏的兴趣和信心,提升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从而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真正达到音乐带给人快乐的目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出发点,也是他们最终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归宿点。
【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欣赏乐曲,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通过聆听对比,感受情绪变化,体会音乐要素在不同音乐作品中的不同作用。
【知识与技能】
学习掌握聆听音乐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演唱音乐主题感受音乐要素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欣赏,分析并描述音乐,理解音乐与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 教材分析
《音乐与人生》的导言包括了一句格言和一篇短小的散文。这两项内容相辅相成,阐明了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音乐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
第二,音乐智能和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等都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本素质。作为21世纪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应该具备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
第三,高质量的人生,应该具有高质量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应该充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追求高质量生活情趣的人,应该热爱音乐,对音乐完全倾倒,用音乐丰富自己的生活,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
四、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对象是高一全体学生,音乐知识匮乏,缺乏音乐鉴赏能力,
五 教学工具
多媒体、音响 、视频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一段音频剪辑引入课程,内容是古琴曲《高山流水》意通过这首乐曲让学生理解音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且无处不在。也颂扬了俞伯牙高超的演技,也颂扬了钟子期非凡地审美才能,更颂扬了真挚而纯洁的友情。
音乐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播放一段音乐时,我们不只是听,还要会听,听它音乐方面的特点,听它表达的情感状态等等。我们可以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许我们不是作曲家、音乐家,但每个人可以听,可以看,可以鉴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两首作品,那么大家从哪些方面进行鉴赏,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些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授
1欣赏《草原放牧》
教师播放《草原小姐妹》选段《草原放牧》音频。播放音频之前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聆听乐曲,听完回答问题。
带问题听音乐:
(1)你能听出乐曲里的乐器都有什么吗?你认为哪种乐器出现的最多?
2)你感受到的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变化?生机勃勃、活泼的,能想象到美丽的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情景。
3.教师讲解协奏曲及有关草原放牧选段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了解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致的品析音乐,
a协奏曲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一起比赛,一件或几件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以一件乐器为主,以其他管弦乐器为辅。由琵琶作为主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相结合来表现音乐作品的题材。(看琵琶圆号等乐器)
b《草原放牧》是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着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为主奏乐器和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 这部作品是根据蒙古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乐曲采用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多乐某某的划分与单乐某某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与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将有情节的叙事性与纯音乐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这部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音乐作品。
欣赏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题
乐曲开头是一段引子,这段引子首先用圆号奏出了小姐妹的主导动机:(教师教唱学生这个动机部分主要旋律。随后,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弱渐强、生机盎然、富于动力感的经过句。在这个经过句之后由主奏乐器琵琶再次奏出“小姐妹”的主导动机:
板书:引子
第一主题是由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这段旋律是这部协奏曲的主要主题。它着力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
学生尝试着哼唱旋律,试打拍子,。通过练习学生会发现第一主题的节奏感很强,速度快,欢快、有力、热烈的情绪。
第二主题就偏重抒情,速度放缓,有内蒙古长调的色彩。
再重新聆听《草原小姐妹》第一主题草原放牧
教师总结:通过练习对比分析两个主题: ①第一主题是根据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这段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这一主题通过节奏、速度等配器上的一些改变使音乐趋向热烈、欢快。 ②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另一角度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现实生活。这段是在对广阔无垠的草原的赞美,不仅描绘着草原人民的幸福快乐的生活场景,更是抒发内蒙古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5.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某某
教师播放《第六(悲怆)交响曲》的第四乐某某,整体感知乐曲的情绪,有一个整体的情绪初体验。播放乐曲之前抛出问题:作品表达的情绪是怎样的?(缓慢的哀歌)
教师播放乐曲,听完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旋律有什么特点?(悲伤,苦闷,彷徨)
教师讲解该乐曲的时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让学生更充分的了解乐曲 的内容,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所听到的悲伤的情绪是如何来的。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是俄国的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基本可以划分成两个时期。其创作前期正是俄国民主刚刚觉醒,反对农奴制斗争推向高潮,这时的作品风格是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创作后期的作品处于亚历山大三世残忍统治的黑暗年代,悲观主义的情绪强力影响着他,这时的作品是苦闷的彷徨的。而这部作品集中放映了后期的风格特点,是一首缓慢的哀歌,其中浸透着“安魂曲”一样的情绪。)
欣赏《长江之歌》这是电视主题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采用拟人的手法,将长江比作一位诗人,降B大调,让学生从大气的歌词中,从宽广的大调旋律中能否感受到音乐的宽广和气势磅礴,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三)巩固提高
最后分别完整欣赏《草原放牧》、《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某某、《长江之歌》,学生比较三个不同感觉的作品在旋律、速度、力度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不同风格情绪的作品通过各自的音乐要素体现出来,可见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小结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通过聆听三首乐曲,知道了鉴赏音乐的方法是:(1)认真听乐曲,说出内心的感觉(2)利用学过的知识,从聆听乐曲中找到学过的知识,如音乐要素等来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乐曲的含义;(3)唱一唱,拍一拍,身体力行,身体的体验活动是直观的感性的活动,能让自己很快的感受到乐曲的内在;(4)了解背景资料,用真实有效的背景资料充实空虚的情感,让单一的情绪体验更加的饱满有深度。
(五)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音乐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音乐魅力。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以下几点:
1 针对学生音乐基础差,甚至空白的现象,教学必须与教材紧密联系,不能忽视基础知识教学。只有利用基础知识,才能让学生学会欣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备课。
2 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注意师生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生一起学习。
3 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乐理知识的教学,可以结合不同的歌曲或乐曲示范教学,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乐理知识对乐曲的表达及其理解,从而达到利用乐理知识学会欣赏音乐作品的目的。
4 通过教学我还体会到要想把音乐课真正上成一门素质艺术课,必须改变以往的观念和教学方法。结合实际,让学生改变以往上音乐课只唱流行歌曲,随便听听音乐的观念,在教学工作中,尽量以示范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民歌,戏曲,民族歌舞类,艺术歌曲等等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的情感,感受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想把音乐课真正上成一门艺术课,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吸取其他老师的经验取长补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音乐教案聆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