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度制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VickyKunK”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2 00:55:09 举报文档

以下为《弧度制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弧度制教学设计

*_**学 董某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弄清1弧度角的含义,是了解弧度制,并进行弧度和角度转化的关键

2、弧度数的绝对值公式

3、会进行弧度和角度的转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弧度制,并能进行弧度与度的换算。

难点:弧度的定义

三、学情分析

注重学生的预习工作,从而有目的地去听课

学生基础差,通过直观感受更能加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在组长的带动下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组长也在此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和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基本流程

(一)课前布置带问题预习,并对问题进行课前检查(组长负责检查,不要求完全正确,只是对内容有所了解)

1.角的弧度制是如何引入的?

2.为什么要引入弧度制?好处是什么?

3.弧度是如何定义的?

4.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二) 教师引入,长度、重量可以用不同度量值,角度是否也可以呢?(教学意图:让学生体会一个量可以用不同的单位度量,从而引出弧度制)

(三)圆心角与弧的度数是一一对应的,可正、可负、可为0(设计意图:回顾任意角的概念,引导学生建立弧与圆心角的联系,为之后弧度数的绝对值公式做铺垫)

(四)学生提问:为什么可以用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作为角的度量单位呢?(有此疑问,引出下面的环节)

(五)按小组进行操作,每组学生准备铁丝,用圆规量出铁丝的长度并在纸上画圆,弯曲铁丝让学生在圆上截出等于半径长的弧,画出弧所对的圆心角,体会1弧度角的概念(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操作,结合操作过程感受1弧度角的定义,直观感受更能加深印象)

(六)每个小组将自己组的圆心角用量角器量一下,得到什么结论?每组说出自己组的度量结果,比较结果,师生共同得到结论(设计意图:由于每个组铁丝长度不一样,弧的长度也不一样,但圆心角度数量出的是一样的,从而得到用弧长和半径的比值来度量这个圆心角是合理的)

(七)对表1.1-1进行填写,对上述过程做一个反馈,根据一些特殊角进行填表,概括出一般情况,从而得到引出弧度的绝对值公式(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提示学生:运用公式时,应转化为弧度数后再计算)

(八)弧度、角度都是角的度量制,它们一定可以换算,它们之间一定有内在联系?(通过例一,例二教学,让学生从计算器和手算两个角度体会弧度和度的转化,从而对换算公式加深印象)通过练习进行巩固

30°





90°

120°



150°



270°





0



/

/





/



/



/



(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九)用弧度对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进行推导,得到很简单操作的结论,也作为一个引入弧度的理由

(十)课堂小结:1、2、3点.教师补充说明:弧度制的基本思想是使圆半径与圆周长有同一度量单位,然后用对应的弧长与圆半径之比来度量角度,追溯到根源问题。(课下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关于弧度的发展史,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设计评价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类比引入弧度制这个概念并突破这个难点。因此一开始要让学生从图形、代数两方面深入探究,不要让开始的探究成为一种摆设。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很好的理解,那么以后有些题怎么做就怎么难受。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确知识依附于问题而存在,方法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将弧度制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自然地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去,由此把学生的思维推到更宽的广度。

本节设计的特点是由特殊到一般、由易到难,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对形成科学的探究未知世界的严谨作风有着良好的启迪。

六、教学板书

七、教学反思

1、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在本节概念比较抽象的教学中从自己动手探索,由特殊到一般认知规律去展开。

2、不能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背定义,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通过学生探索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提高认知的积极性。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弧度制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