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文由用户“adrian101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1 09:20:55 举报文档

以下为《《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教学设计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证明,学习者通过听觉可以获取信息的40%左右,通过视觉可以获取信息的75%左右,而视听结合可以获取信息的90%以上。本节教学中,适时使用视听媒体,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学习是为了使用,使用可以巩固学习。本节课教学中辨证地处理学与用的相互关系,做到以用为主,学用结合,使知识得到迁移,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为了达到此目的,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 学氛围,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和谐发展,教学相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的目的,主要是理解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效应;理解晨昏线(圈);理解昼夜交替的意义;理解地理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了解世界各国的实用计时方法,理解北京时间;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正确绘制昼半球和夜半球示意图,能正确判断晨线和昏线;根据地理经度和地方时的关系,掌握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3)德育目标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点、难点 晨昏线的判断,不同经度地方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体现学生的发展。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但由于难点内容较多,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内容,在导学中,注意设置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摸得着”。

(2)精心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本节内容虽然和实际联系紧密,但是,由于本身处在地球上,学生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教学时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解决学生“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形象地演示过程,突破难点,变不可视为可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素质教育全体性的要求,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基于这一中心,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实践性的练习,教师注意学法指导,耐心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发现规律,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消化、掌握,并能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

(4)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型的课堂教学氛围,主动参与学生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谈话法、发现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德育目标的实现建立在智育目标与能力目标实现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

教学手段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自制多媒体动画课件,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地球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之中,地球的运动产生了许多地理效应,对人类的各种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课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板书: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讲述正文]

[设问自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昼夜交替”部分,回答问题: 1.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 2.昼夜状态如何表达?3.昼夜交替的周期有多长,它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参与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回答刚才的问题。

问题1:由于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运动,所以有昼夜交替现象产生。

(学生在回答此问题时,很容易忽略前一原因,这时要启发引导,让学生明白,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是昼夜交替的前提条件)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 (问题2、问题3 略)

(对于以上3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应予以归纳总结,同时板书) 形式 表达 一、昼夜交替 周期

意义

[设疑导学]请同学们观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部分,思考两个问题。(播放课件)

1.昼夜交替现象主要是地球的哪种运动形式造成的? 2.如何判断晨昏线?

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讨论学生基本上可以回答。 问题一:昼夜交替现象主要是由地球自转造成的。

问题二: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用图1.24讲解,进行归纳。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地球上与太阳光线相垂直的线就是晨昏线。第二,地球上的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为一个半圆,昏线为另一个半圆。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夜半球跨跃到昼半球的半圆线称为晨线;反之,从昼半球跨跃到夜半球的半圆线,则为昏线。

面对地球自转侧视图,有这样一个规律:当阳光在图的右侧时,看到的晨昏圈的一半是晨线,反之为昏线。所以可以总结为“左昏右晨”。

[发展思维]请同学们自己摸拟演示,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果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会不会有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昼夜更替?如果有昼夜,时间各多长?昼夜更替的周期有多长?

(这是一个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启发点拨引导)

(学生回答后,教师边用地球仪演示边归纳总结)如果地球只有公转,也会产生昼夜和昼夜更替现象,周期是一年,昼长夜长各半年。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就不会有今天地球的面貌。

[提示自学]同学们,在初中地理课本上,我们已经学过了地方时的有关内容,现在请大家按提示自学。(投影“自学提示”。板书:二、地方时)

自学提示:

1.地方时的概念 2.时区与区时

3.世界各国使用的计时方法 4.北京时间

(教师随时检查自学,不断给予指导)

[设疑导学]同学们,读完课文,我们共同思考以下问题。 1.地方时是人为规定的,它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2.使用区时比使用地方时有哪些便利?原则上怎样确定区时? 3.实际上,各国采用的区时对理论区时有哪些修订?举例说明。 问题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偏东地点时刻要早——地方时。 问题二:时间相对统一,便于国际交际。从理论上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问题三:不同的国学双根据自己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拘泥于理论区时的规定,采取切实可行的计时方法。(例子略)

这段教学内容之中若干概念间的逻辑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实际上是以“地方时”为一个知识的“源点”,逐渐扩展到区时、理论区时、实际区时等,落脚到人类怎样安排合适的计时系统,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要向学生展示的基本思路。

[内容过渡]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一个实验。

请这位同学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让学生做演示实验,然后报告实验结果。结果:轨迹是直线)

我们下面再做一个实验。先请同学们思考,如果地球仪模拟地球不停地自转时,这位同学从北半球上空向地球仪滴一滴红墨水,那么,这滴红墨水的轨迹是直线呢?还是曲线?

(学生纷纷猜测,做实验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猜测,但学生的猜测不一致)

看来,大家的意见不能达到一致,那结果到底如何呢?请这位同学给大家做演示。

(让做实验的同学动手演示) 通过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红墨水的运动轨迹不一样。现在请大家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红墨水原来是直线的轨迹变成曲线呢?

(学生经过思考可以回答,红墨水轨迹的改变是由于地球仪的转动)

(板书:原因:地球自转)

[知识讲解]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到,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会受到一种国的作用,运动轨迹发生偏转,我们把这种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上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球自转偏向力,简称地转偏向力。

(板书:三、地转偏向力)

我们再看地球仪上红墨水的曲线轨迹,两次轨迹相比,曲线轨迹向直线轨迹的什么方向偏转呢?

(学生回答:向左或向右) 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表沿水平方向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某某。这是一个规律,请同学们记住。

(板书:三、地转偏向力 原因:地球自转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某某)

[引导自学]地转偏向力是实际存在的,这种偏转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地转偏向力很小,但其作用不可低估。请同学们阅读20页图1.25《长江三角洲的发育》,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原因:地球自转

(板书: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某某) 影响:略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参与学生活动) [引导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经常注意避开地转偏向力产生的负面影响,或利用地转偏向力取得效益。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如果在北半球河岸边建楼房,最佳位置是左某某,还是右岸? 2.北半球A国一导弹实验基地要发射一枚落点在赤道的导弹,该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射角度。正南、偏东、还是偏西?为什么?

3.南半球某国一条河流中砂金含量较多,许多人在沙中淘金,这些人一部分在左某某,一部分在右岸,你认为哪些人的收获大?为什么?

(上述三个问题难度不大,但是这些问题和实际联系紧密,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但呆以引起兴趣,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灵活思维,发展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即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课重点较多,难点也较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上本节课的作业。 板书设计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形式 一、昼夜交替 表达

周期 意义 二、地方时

原因:地球自转 三、地转的偏向力 规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某某 影响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反思

一备课反思

地球的运动这一部分的备课,一开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征放一起用一个课时讲完,再来讲地球自转的意义和公转的意义。另外一种是先将自转这一块全部讲完,再开讲公转部分。备课之前问过一些老师的意见,再结合前两周对学生的初步接触,觉得将自转和公转的特征放一起的话一节课是讲不完的,所以决定先讲自转,那开亮相课就刚好是上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节。

备课的时候首先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列出本节课内容的知识框架,整理自己的课堂思路,进行ppt制作,再对教学设计进行试讲,补充和修改。

本节课的内容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分为三部分“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和“地方时”,都是重点;第三部分“地方时”是这一节课的难点。地球的自转这一部分的学习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和逻辑思维,因此除了普通的讲授外,还需要通过多媒体展示动图和地球仪的模拟演示来帮助。

二讲课反思

这节课基本上可以按照备课时的思路进行下来,教态和语言表达都比较自然。在讲时间“东早西晚”这个点时,请了坐在第一排的三位同学来定位,顺利地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了,同时这样的互动可以让一些容易走神的同学集中注意力,让学生自己参与其中,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错,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思考问题,并在练习中将刚学到的新知识进行巩固。

以下谈谈我自己明显感受到的不足之处:

首先,课堂上的时间安排不当,下课铃声响的时候还没讲完,只能草草收尾。这样不但没有进行小结,连主体内容都没讲完,严重影响了一节课的完整性。

第二,学案没有很好的利用。上课的时候没有跟学生讲清楚发下去的这份学案要怎么来用,原本是打算让他们把笔记记在学案里面,这样以后也方便复习,但是没有事先交代,学生们还是以课本为主体,只是在让他们看题目时才用到学案。另外,学案里面的题目设置不是很合理,地方时的课后题有些难,没有简单的题先给他们巩固。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