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庞某某
所属教材目录
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大气环流”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边的学习已经掌握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根本热源来源于太阳辐射。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等。地表受热不均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根本原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示意图,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局地热力环流问题,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和演示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区域认知
人地协调观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概念,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
热力环流的应用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2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剪辑视频《火熄上方谷》2-3分钟
【新课导入】
1.拯救司马懿的这场奇雨为什么下得如此及时,难道真是苍天保佑吗?
2.大战在山谷进行,山顶并未着火,为什么山顶却发现衣服的碎屑和炭灰呢?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热力环流的形成】
探究一:多媒体播放热气球、孔明灯图片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热气球和孔明灯会上升?
(学生回答)热胀冷缩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关于热力环流的形成段落,每人准备一张纸,
【方法】 : 探究式教学法、适时点拨法、激励教学法
【学生】
探究任务:绘出热力环流图,并讲解其形成过程。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探究成果展示交流:作图正确的小组代表上台讲解其形成过程,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 :1.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其探究情况,并看情况给予学生引导、点拨。
?2.给作图正确,讲解到位的小组加分。
?3.学生展示后,播放课件,学生进一步思考,以得出热力环流形?
?成的根本原因;解决新课导入时的问题。
【设计意图】
1.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2.突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更好理解掌握重点??
3.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探究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
【过渡】(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其实,现实生活中冷热不均产生的热力环流无处不在,.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例子。
(转入城市风成因和影响分析)
探究二 城市风
首先学生根据刚才所学知识,绘出城区和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讲解其形成过程,以抢答形式先去收的小组代表上台作图并讲解,其他小组补充纠正,给快且正确的小组奖励和表扬,
然后展示课件,学生观看课件进一步思考问题:
1.城市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2.污染严重的工厂应在何处布局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探究三?? 海陆风1.先列举实例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摄影爱好者在海边拍照
的时候,怎样站立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呢?面朝大海还是背朝大海?
2.带着问题教师出示海陆风的课件,教师通过课件讲解归纳.
3.向学生提出问题:
①沿海地区白天吹什么风,晚上吹什么风?
②并揭晓问题答案应该在白天去拍照而且要想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应该是面朝大海
4.出示《军港之夜》这首歌,让学生找到歌词中欠妥的地方
【设置悬念】
除了城市风和海陆风,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例子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试从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总结海陆风、城市风的分析模式,请同们对山坡与
山谷风提出问题并研究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揭晓问题的答案
【课堂巩固】播放习题,学生思考并作答
布置作业
1分钟
课件展示《夜雨寄北》这首诗提问:巴山为什么会下雨?
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二、热力环流的应用
1.城市风
2.海陆风
3.山谷风
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在这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更是高考的重点,因此力求学生通过本节复习课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对气候的影响等。 反思整个备课及上课过程,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充分结合学情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地理学习能力不强。教师在授课时即能够兼顾基础知识的讲授,又能够够兼顾高考的深度和要求,教学过程难易适中,贴合学生实际,符合艺术生高考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会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应该选取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身边。在“热力环流表现形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回想夏季在海边娱乐时海风的方向,生活在山区的我们能感受到夜晚时风来自山坡还是山谷?学生回答:白天,风来自海洋。夜晚,风来自山坡。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够体现地理信息的多样化。本课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中,利用幻灯片演示整个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将抽象难懂的原理由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动画,使本就基础薄弱的艺术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实现了这部分的教学目标。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参与程度低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它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小组合作、组际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而在课堂当中教师仍没有摆脱传授者的形象,教师还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预习,积极思考,才能有所发现。
2. 学生的潜能未得到充分挖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强调“以学为本”,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更是师生生命价值体现的历程,对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人体生命价值的意义。因此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做法,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气氛活跃了,学习不再是苦事,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不是满堂灌,是培养能力“授人以渔”的,是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的。例如,在讲到热力环流中等压面时,应该让同学主动总结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形态的规律,总结的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补充说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3.备课准备认真,但不够完善。 教师精心准备课件和教学设计,备课时间长,课前准备较充分,但不够完善。上课时出现前慢后快的情况,这是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好的。如把教学内容中后面的“常见的几种热力环流”这一内容简化,多放手让学生探究性地学习,时间安排可能会更充足些、合理些。再加上本人对个别学生的演板练习没有及时做出积极评价,所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问题比较大的还是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
三、教学启示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从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大胆革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收集,多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上的交流与探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取长补短,通过这样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