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文由用户“伊藤影枕”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16:09:10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业题目:

完成并提交一篇“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业。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及反思请参照模版要求填写;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成绩将视为不合格;

3. 字数在400以上。

附件:教学设计及反思模版(撰写时蓝色文字可以删去)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地球和地球仪



姓名:

夏某某

工作单位:

郑某某中学



学科年级:

7年级

教材版本:

中图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地球与地球仪》一节是选自中国地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它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和地球仪,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份。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南北极的位置、经线和纬线、用经纬网定位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认识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五带的名称是什么?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知识;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 描述地球的大小;会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寻资料等途径;运用平均半径、 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其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通过图释、简述、对比等方式认识经纬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分布规律、特征等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学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 漫长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使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判断地球是球体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学生讨论学习,相互交流

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讨论学习,相互交流

巩固加深知识



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



五、教学策略选择(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七年级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都很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 抽象,故在学习过程中设计学生合作互助等环节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学习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本节课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列表对比知识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本节课的问题设计大部分是在提取学生的日常知识储备,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会有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激励。另外,本节很多内容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活用教材、地球仪和相关图像,使学生在观察与思考、操作与演示中建立直观的感知,所以老师在评价时主要是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课件(本节课的教学课件)



中国地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



八、板书设计(如板书中含有特殊符号、图片等内容,为方便展示,可将板书以附件或图片形式上传。)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四个阶段?????

2.?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3.?地球的大小? ????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地球仪的作用? ????

2.?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九、教学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学生们走进地理跨过的第一道大门。首先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