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文由用户“黑椒炒萝莉”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4 01:40:16 举报文档

以下为《《声声慢》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李清照《声声慢》





执教者

赵某某

课时

1





所属教材目录

职高语文



教材分析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多种意象加强了愁绪的渲染。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风格,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李清照国破家亡、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启发、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意蕴。





难点

通过学习本文的这首词,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比较法,并结合学生的讨论与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

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教学资料(时间可据个人完成情况来定)

一、导入新课

由安雯的歌曲《月满西楼》导入课文——《声声慢》

板书:声声慢

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谁?引出作者---李清照

板书:李清照

二、介绍作者

三、朗读《声声慢》,整体感知作品意境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字词)

2、在词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

四、全某某赏析——如何写愁

读罢此词,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愁

板书:愁

李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品愁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14个叠字历代词家异口同声赞为千古绝调。为何?

“寻寻觅觅”, 是写作者的什么?

在经受了国破家亡,丈夫病死,金石丢失等一连串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个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想寻些什么呢?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幸福生活,也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是国家民族的前途。

可是结果找到了吗?

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四周“冷冷清清”。

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某某,恨别鸟惊心”。

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某某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某某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若失和寻觅无果转写对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这里不说环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这是借气候之冷暖无常,写飘零憔悴之苦。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

这里是酒淡吗?不是。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秋天北雁南飞,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但是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居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思乡愁绪油然而生。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花满地。“憔悴损”是指词人因为忧伤而憔悴,非指菊花枯萎凋谢。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悲哀。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

6、“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此句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怕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日长难熬,度日如年,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

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当作者正在为黄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细雨;梧桐叶落,细雨霏霏,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8、“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前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

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解愁

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哪些艺术手法?

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心中极愁,景景含愁,然而这一愁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某某写来尽管只在结尾处点出一个愁字,却通篇是愁,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虽显低沉,但联系作者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以及作者的遭遇,可知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庭政治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你能说出这愁里都有哪些内容吗?

板书:

情愁-形影相吊--漫漫余生难度

家愁-夫妻永别--美满姻缘难全

国愁-山河沦陷-故园荒废难回

五、结语

试想,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让我们齐声朗诵《声声慢》,细细地体味李清照的愁情!

预习课文,力求能背诵;回顾李清照的生平和其创作前期作品。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内容回答。

学生集体朗读,并思考两个问题,回答教师提问。

词眼:愁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归纳:李清照寻寻觅觅是写的她的动作行为

一番寻觅最终无果,什么也没得到。

“凄凄惨惨戚戚”

让学生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

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有声,且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

学生掌握:“怎生得黑”的意思,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体会那种“人老怕孤独”独守窗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境况。

引导学生找出其他诗词中写梧桐细雨的诗句,体会这种意境代表的作者的感情

这情形、这光景,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归纳出李清照愁的内容:

情愁

形影相吊

漫漫余生难度

家愁

夫妻永别

美满姻缘难全

国愁

山河沦陷

故园荒废难回

学生一起诵读全某某



李清照,济南人。其父亲李某某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

14个字虽是重叠使用,却绝无重复累赘之感,朗读起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感觉到她心中塞满了愁苦,她需要发泄,需要倾诉,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

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词的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下片承接上文,由仰望天空过雁到俯视满地黄花,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古人有九九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但作者由于无心看花,虽菊堆满地,却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

全某某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把诗意更向前推进一层,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李清照的愁看似是个人的情愁,实际上又包含着家愁。在那个时代,李清照的愁其实更是在情愁与家愁之上的国愁。国破家亡,人民流离失所,以她的身份尚且生活如此愁苦,普通百姓的生活更可想而知。所以这愁是那个时代的愁,有着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具有深刻意蕴。



课堂小结

2分钟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读着它,我们似乎听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因此,这首满含凄苦愁情的词,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



布置作业

1分钟

1、背诵全某某

2、找出词中意象加以分析。



板书设计

声声慢

李清照

情愁——形影相吊——漫漫余生难度

家愁——夫妻永别——美满姻缘难全 愁

国愁——山河沦陷——故园荒废难回



教学反思

 本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情绪虽然比较低沉,但却显示了她过人的艺术才华。词围绕“愁”展开,运用淡酒、晚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多种意象加强了愁绪的渲染。

从总体上来说,这节课我感觉比较满意。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我首先确定下诵读这条主线,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就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对这首词的熟读、背诵。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逐层深入理解本首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词的意象、意境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欣赏古代诗词的信心。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也接触过其它抒写“愁绪”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先由安雯的歌曲《月满西楼》导入课文,然后主要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诗词的景、情之中,通过词中的意象来理解词人的内心情感,把握全某某的命脉。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还综合运用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比较法,并结合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全是师生合作的结果。

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声声慢》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懂李清照则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李清照是不可复制的才女,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她的作品产生阅读的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这节课达到了我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的这一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整个教学过程也一气呵成,尽管是一节生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由于课前预计不足,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感觉没有有效达成目标。现在的学生自身所受的挫折比较少,距离李清照所生活的环境太远。所以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对词作者内心真正的愁停留在浅层,没有深入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加考虑。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声声慢》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