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zachariah_zs”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4 02:13:46 举报文档

以下为《《声声慢》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声声慢》教学设计

顺平县中学 周某某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鉴赏词中意象、意境,体味词人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掌握艺术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难点:准确体悟作者的情思,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鉴赏本词,合作分析意象,体悟作者的情思。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千年古代文学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女词人李清照了。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李清照留给我们的名篇佳作。她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她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的许多愁”,她还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说不尽的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杰作《声声慢》,体会词人别样的凄美和哀愁。

二、初读

1.播放范读,注意体会朗读者对情感的处理和把握。

2.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某某,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情感和滋味(出示重点字音以及诗歌朗读节奏)

3.请三位学生朗读,并给予评价。

三、再读

1.再让同学们齐某某全某某,思考问题:请找出最能表达词人心情的那个字(即词眼)。

学生回答:愁(板书:愁)

2.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中常用的方法,既然知道词人的感情是愁,那么她为何而愁?

3.学生通过课下搜集整理李清照的资料,了解李清照一生的经历。

旷世才女李清照是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被称为“乱世中的美神”。

4.找两位学生回答: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某某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某某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某某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某某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5.教师补充: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内容是闺怨离愁,词风是清丽柔媚 。南渡后:内容是怀旧悼亡,词风是凄婉哀怨 。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6.教师再问:为何而愁?

学生回答:国破、家亡、夫死。

四、赏读

知道了诗人因何而愁,就要进一步赏析在这首词中诗人的愁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的句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探究句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从寻寻觅觅入手,她恍惚茫然,若有所失,心里空落落的,便东找西觅,仿佛漂流在大海上的人要抓住点什么,希望找到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和寂寞,这只是她潜意识的动作。但是寻觅的结果是房内寂静,空无一人,冷冷清清,不但一无所获,反而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于孤寂中寻觅,结果是除了更加愁苦外,其它的什么都没寻到。内心徒然感到无比的孤独凄惨和悲伤。

叠词的作用:七组叠词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一唱三叹,音调抑扬顿挫、低回婉转,具有音乐美,增强感情。仿佛让我们看到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子在庭院里在房间里徘徊低吟,令人产生深深的同情之心。

2.间接抒情的句子: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意象意境探究:

问题:为写“愁”情,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你能结合相关意象的其他诗句来试分析意象蕴含的作者深沉的感情。(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意象有酒、雁、黄花、梧桐细雨。

a.第一小组学生回答:

选取“酒”的意象,因为“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写的是李清照在黄昏时分,举着酒杯,默默地哀思,本想以酒浇愁,但是却越喝越愁,又怎能抵得住黄昏时凄冷的寒风。

教师补充: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联想相关酒的诗句: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某某》

问题:为何说是“淡酒”?

教师提示:并非酒淡,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b.第三小组学生回答:

选取:“雁”的意象,因为“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写的是李清照看到一行大雁从北向南飞行。秋风徐徐吹落漂零的秋叶。她看到这些甚是伤心,偏偏又认出是旧时的信使,倍感无限的寂寞。

教师补充:雁声凄厉,惹人哀思;鸿雁传书,而昔日传书之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北雁南归,词人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旧相识”是异地相逢,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联想相关诗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某某《浣溪沙》

问题: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提示:因为“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结论:“雁”离愁的象征。

C.第四小组学生回答:

选取“黄花”的意象,因为“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的是庭院里黄色的菊花遍地残落,只身一人的词人徘徊在落叶满地的院子里,使原本愁苦的词人更增添一份愁意。如今的我已是憔悴瘦损,面色苍白,如今哪还有心思来采摘菊花啊!

教师补充: 黄花指菊花,黄花喻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黄花繁盛,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

联想有关黄花的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某某

结论: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孤苦伶仃的晚境。

D.第六小组学生回答:

选取“梧桐细雨”的意象,因为“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的是,绵绵的细雨一滴滴落在梧桐叶上。黄昏时分,秋雨仍淅淅沥沥的下着,一声声似乎都是在倾诉着词人伤感的情怀。

教师补充: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那黄昏时的细雨点点滴滴不仅仅是落在梧桐叶上,更是打在词人愁苦的心上。

联想梧桐细雨的相关诗句: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某某《更漏子》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某某。 ——白居易《长恨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五、再品诗韵,重读诗词

至此,词人在灰色的空间里哀叹着自己晚年的孤独,回想过去的一点一滴,像一把把利剑刺透内心的悲苦和绝望。真是一地的哀愁,一地的凄凉,一地的无可奈何。词人把深藏在心底的那份愁情推向了极致,才有了这千古绝唱。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交织在一起,这感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让我们怀着哀伤的心情,再次走进《声声慢》,感受她那份沉甸甸的痛彻心扉的愁情。

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出来,让那个孤独、孤高、孤傲的女神听到,让那个凄美而哀伤的灵魂听到,让那个让易安无容身之地的社会听到。

齐某某《声声慢》。

六、课堂练习

读下面这首词,说说词人是如何抒情的?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某某,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七、背诵经典

根据下面这首词的提示,从《声声慢》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进行背诵。

卜算子 咏李清照

又见旧时雁,

又遇晚风起,

寂寞黄花无心赏,

独对孤窗泣。

雨打梧桐落,

滴破离人心,

无国无家无亲人,

寻觅秋风里。

八、课堂小结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李清照的愁情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她环顾上下两千年,长夜如磐,风雨如晦,相知有谁?她把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九、直击高考

在考场上,有的同学经常为没有写作素材而烦恼,殊不知我们学过的语文教材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如果能把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作为素材运用到考场作文中,就会使我们的作文增添文采,使文章熠熠生辉。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高考优秀作文《走进李清照》:

走进李清照

我早想走近你,那个晨曦,正好读你。放下窗外的一弯秀水,一黛青山,只为了和你在一起。看到你的海棠花,瘦瘦的蜷缩在雨里,丰腴的叶片上悬挂着的愁绪、追问和怜惜。你在藕花深处和鸥鹭相遇,是你的美丽错误点亮了鸥鹭的翅膀。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你的憔悴吹落了黄花。望着那惨白的弯月,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枕寒衾冷,怎能将息。

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这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深深地吸引着我。穿越时空,我看到你擎起一盏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历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

千年了,你那千年的眼神,跨越金国的兵戈铁马,跨越那“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跨越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生命里的辗转,满腹的辛酸,沉淀在一条无尽的长河里。

在那个晨曦,我走近了你XXXXXXXXXX

十、课后作业

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鉴赏词的方法,试着鉴赏婉妁派另一词人“秦观”的代表词,并将其改写成300左右的鉴赏短文。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十一、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在继承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学生要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本主义语文教育理念。《声声慢》一课的教学构想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对学生所能理解的点上,进行指导点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始终以平等的姿态,在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对话,既显语文科学的逻辑,又有融融其乐的自由课堂。

2.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教学的突出位置。在教学设计中,我以一首词作为载体,用探讨的方式在无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意象”在整个诗词鉴赏中的重要地位,并以课堂检测的方式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以强化他们运用这一方法的意识。

3.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把握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他们解读文字时难免有盲区甚至误区,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教师在备课中就要进行多方面准备,在教学中发挥教学智慧,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当然,这堂课的设计中也有一些问题。在诗词的教学中还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以意境的再现深刻体会作品的主题。但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目标的单一,为了让学生对诗词鉴赏有一个“鉴之有效”的方法,只能进行有选择的放弃,但这样的放弃似乎割断了诗词鉴赏的完整性与整体性。

十二. 板书设计: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眼)

直接抒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感情基调)

黄花

梧桐细雨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声声慢》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