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米某某 声声慢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声声慢
研修主题
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姓名
米某某
工作单位
靖边县教研室
学科年级
高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设计(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明晰、具体、可操作性。)
知识与技能:
了解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理解词人为何生愁。
掌握词中常见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含义做到知识的联想和迁移
过程与方法:
1、先直觉感知,再深入探究,后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循序渐进。
2、通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李清照词作中表现的孤独愁绝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2、掌握词中常见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难点:
1、掌握对比阅读的方法,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中“愁”这种情感表达上的差别。
2、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含义做到知识的联想和迁移。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态度起点)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李清照的词,对她的词作有一定的了解。但初中对学生的要求只单纯的要求他们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以及具体的诗歌鉴赏方法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鉴于这点,李清照的《声声慢》在让学生通过前后期诗作情感对比阅读的前提下掌握始终设计得到的一些古典诗歌常用意象。
四、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写诗婉约派的重要词作,研习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这个基础上,体会女词人不同时期别样的愁情;在品味鉴赏中解读词中“淡酒、黄花、梧桐”等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最后通过与其它婉约词的对比阅读来品味李清照词作的风格。
五、教学方法设计(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教与学的方法)
1、在对比阅读中,运用情境设置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以诵读法作为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贯穿课堂。
3、在进行意象分析时,使用引导法,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的效能,让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最后在课堂中进行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1、播放李清照的画像;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2、展示《如梦令》《醉花阴》这两首诗
3、展示诗人的生平经历
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如梦令》和《醉花阴》,品味词人在词作中表现出的情感
让学生回忆起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词作,品味词人当时的情感,为《声声慢》的情感把握做铺垫
[ 初步诵读,整体感知]
1、提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花阴〉的共同点是什么?
2、展示诵读提示:
自由诵读;听示范朗读,初步体会诗歌情感
通过学生多次诵读,在把握诗人“愁情”的基础上,为后面分析鉴赏诗歌情感和意象做准备。
[鉴赏分析,把握情感意象]
1、提问: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①分析起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问:运用叠词的作用?
2、(课件投影)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①词作中选取了哪些典型意象?
②具体分析:酒、晚风、雁子、黄花、梧桐、细雨
这些意象的象征义
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起句运用叠词的好处 2、分组探究:词中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通过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联想熟悉的诗词来完成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明确意象对表达诗人情感所起的作用。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全班分成八个小组:
组别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课堂展示
总分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八组
八、形成性练习题(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练习题)
1、比较阅读〈醉花阴〉、〈声声慢〉两种不同愁情。
词名
意象
人生经历
愁情
请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对诗人早晚期词作在表达愁绪这一主题上有何差别做一小结。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进行了学习。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词作。本节课避免了传统对诗歌进行支离破碎解析的方法。而是在课前就预先设置了音乐和画面,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寻诗歌的情感,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
本节课的一大块内容落足于“诵读”中。以往的诵读,要不就是老师先于学生做范读,或者机器先于学生做范读。本节课则脱离了这样一种模式,先通过学生熟悉的诗词导入,然后让学生自由的诵读进行品味,而范读处在中间的位置。这样的一种预设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避免到了对学生进行强加的理解。
通过初中的学习和课堂中的展示,学生对李清照的生平是比较熟悉的。高一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比较低的,为了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词人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我有意识的将李清照的生平穿插于学生对词作的情感赏析中。而通过词人前后阶段的对比阅读,学生对《声声慢》的掌握也是比较到位的,这一阶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是课堂的一个高潮点。在最后的迁移环节,学生在面对同样是婉约派词人词作的时候,分析词的情感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应该归结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还是不够,有待提高。
课堂的另一个高潮出现在鉴赏诗歌意象这一环节后。学生通过前面对“酒”“雁”的详细解析,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效的调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为后面的意象解析做了良好的铺垫。
本堂课的思路是非常清晰地,在学法上又紧紧围绕着“对比阅读”展开,最后目标达成的比较好。在现行的语文教育环境下,诗歌教学要走出窠臼,本节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应用本课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明白了这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魅力和生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设置导向性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生命的,也是真正对学生有价值的。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米某某 声声慢 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