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相遇问题》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相遇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中的第二课。
2、说课标
课标要求学生能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能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3、说教材
《相遇问题》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理解相遇问题的运动特点、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解答简单的相关问题。原来人教版的教材在学生理解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之后,分了两个步骤:
①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
②已知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路程,求相遇时间。而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北师大版教材直接进入第二步骤的学习,在这内容上有了一定的跨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本课教材让学生具体的情境中,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4个问题:
(1)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
(2)用方程解决淘气和笑笑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3)改变了淘气和笑笑两人的速度后,再次用方程解决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
(4)举出生活中可以用类似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的其它情境。
4、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我能结合图分析简单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我能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根据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求相遇时间。
5、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
教学难点: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6、说学科的教育价值
教材把“相遇问题”这一内容放在第七单元中进行学习,其学科的价值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用算术方法解决稍复杂问题的负担,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利于中学小学知识的衔接。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这节课我们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预设与生成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课堂上我们有意设计了一个小小的活动,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同时”这一词,更加明确所用时间是相同的。
2、说学法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通过学生自学,对学,群学不仅掌握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识的形成,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在四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而且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模式
我校的教学模式分为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二)自主解疑,合作探究 (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四)达标检测,强化巩固 (五)小结评价,自我反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在创设情境,复习导入环节
1、我们创设了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走到教室前面,其他学生提出有关走路的数学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有关路程、速度和时间的相关问题。紧接着老师追问:你一分钟大约走多少米?学生回答后,紧接着又让学生提问:10分钟走多少米?轻松地复习了路程=速度×时间这一数学关系式。
2、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三量间的关系出了三道应用题,让学生快速地回答。其中:每分钟走80米,x分钟走( )米,这一题的设计为本课的列方程解题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老师揭示课题,出示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自主解疑,合作探究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书。
简明扼要,重难点突出,方法对比鲜明,解题步骤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
/
算术方法 840÷(70+50) =840÷120 =7(分)
方程法 解:设出发后x分相遇,那么淘气走了70x米,笑笑走了50x米。
70x+50x=840 (70+50)x=840
120x=840 或 120x=840
x=7 x=7
答:出发后7分相遇。
3、课堂评价多元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适时地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质疑、评价,教师能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简明扼要而富有实效和激励性的评价。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相遇问题》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