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 张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课题
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
学科
数 学
年 级
九年级
学校
125中学
教师
张某某
时间
2017/12/5
教
学
目
标
1、知识技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一些测量问题。
2、数学思考:通过将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
3、解决问题: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测量问题。
4、通过创设各种测量情境,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自主探究,丰富学生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重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难点
如何将一些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教学方 法
教师——启发,点拨;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情分 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理论基础,本节课教会学生建立解直角三角形的模型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1、情境:欣赏图片
教师放映,音乐,朗诵
学生观赏,渐入学境
生动、形象的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思维,尽快激发学习的兴趣。
2、问题:“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的测量工具①皮尺②高1.5米的测角仪,请你根据你设计的测量方案回答问题:
⑴画出你的测量方案示意图:
⑵测量哪些数据可以求出树高。”
学生思考,在练习本上画出测量方案,实物投影仪交流展示,学生间相互更改、补充。
教师协助完善,给予恰当的点评。
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我展示、教师的鼓励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交流合作也丰富了学生的理性思考。个人展示培养了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问题:如何测量一座山的高度?(回放 大山图)
学生发表各自见解;
教师倾听、点评,鼓励
通过发言,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动涉猎科学知识,拓宽视野。
4、情境:“甲、乙、丙三人用三种不同方法测量同一座山的高度,请你帮助算一算山高。”
如图,(1)甲在平地上一点A处测得山顶B的仰角为30°,沿直线AC向山前进800m到达点D,再测得山顶部B的仰角为45°,可求山高BC。(保留根号)
教师边读题边带领学生观察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学生学习老师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并回答问题。
通过演示幻灯片,使学生学会审体题,学会化归为数学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B
D 60°
30°
A C
教师点拨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于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及方程思想求出山高。
(2)乙从山底A出发,沿30°的坡角的坡面以4km/h的速度直道前进12分钟到D,然后沿某某
60°的坡面前进800米到山顶B。求山高BC。(结果保留根号)
B
30° 45°
A D C
AD=800米
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或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交流互动。
教师巡视,解答个别问题,与学生共同评析学生的讲解和做法。
通过变换测量方式的不同计算方法,有助于学生对解题方法和思想体验加深;通过学生的交流、讲解、展示以及师生的点评,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较真的学习作风。
(3)丙先沿着倾斜30°的山脚前的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应用举例
B 解:
转 化
30° 45°
A D C
AD=800米 化 归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学设计 张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