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数学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根据数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法,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上课学习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成绩与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引起的无能感,长期学业失败造成的自尊心低落,过分强调竞争的学习环境给学生造成的紧张与焦虑。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教学环境丝毫引不起学生的注意,长久以往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舒畅地投入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彼此接纳的教学心理气氛,进而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结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有目的地组织他们观察、操作,特别是多运用“摆一摆”、“算一算”等教学方法,让他们在摆算的过程中,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过程体验,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通过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好奇感。这种新奇感能抓住学生的心,迫使他们去思考和理解。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三、从自己做起,保持健康的心理,阳光的行动
教师自身的行为也是进行健康心理渗透的良好渠道。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怎么做,必会引导学生也这样去做。有时候,千百遍的说教不如一个暗示性的眼神、一个示范性的动作、一句不经意间的话语,可以这么说,学生的许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是教师在潜移默化中灌输的。因此,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做到身正。
四、 注重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直观明了的特点。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比听教师讲解所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
总之,在新课程之下,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教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专门课程老师的责任,同样也是每个老师的责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即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智力,调整心态,决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教会数学知识的层面上,更不可只满足数学成绩的提高上。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无拘束,真正让学生“肆无忌惮”地学习。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数学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