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加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加法的认识
姓名:
廖某某
工作单位:
***
学科年级:
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加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掌握了5以内数的顺序及各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5以内的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与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本节课包括加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加法两部分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是通过小丑合并气球的情境图使学生明白,把3个红气球和1个蓝气球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气球,用加法计算。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过渡。在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上给出加法算式3+1=4,介绍加号和算式读法。5以内的加法教材呈现了计算3+2的多种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第一种方法是“点数”,第二种是在一个加数的基础上接着数;第三种方法是利用数的组成知识算出得数。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 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填写加法算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从1数到5,再从5倒数到1。
2.抢答:看卡片说数,复习数的组成。引入课题——加法。
1.正确数数。
2.学生快速回答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
(1)出示小丑拿气球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
(2)老师手拿气球演示一遍,并做两手合并的动作?谁能完整说说意思?师:四个气球是由几部分合起来的?
(3)小结:4个气球是由3个红气球和1个绿气球合起来的。
2.动手摆一摆。
(1)引导学生用小圆片代替气球摆一摆。
(2)教师在黑板上先贴3张圆纸片,然后再贴1张圆纸片,指名上来在图下写数字,合起来是几?
(3)从图象抽象出数字,把3和1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用符号“+”表述,用加法计算。(板书课题:加法)
3.出示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气球有多少个?怎么列算式?红气球有几个,用数字“几”表示?绿气球有几个,用数字“几”表示?合起来是几个?算式是多少?边说边某某。(板书3+1=4)
(2)读一读加法算式。(可边读边做合起来手势)
(3)教师引导学生,这幅图还可以怎么列式?让学生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本课教学中,一开始采用ppt,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活动;充分的认识了什么是加法,明确了加法的含义,又找到了计算加法的方法。其二又在一开始给学生创设当小老师的情境中来完成练习,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感受的教学遗憾:
学生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之后,老师还应该加入一个拓展环节,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生活中,哪些事件也可以用加法式子来表示呢?让学生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加法+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