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业题目:
完成并提交一篇“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业。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及反思请参照模版要求填写;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成绩将视为不合格;
3. 字数在400以上。
附件:教学设计及反思模版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加减混合
姓名:
范某某
工作单位:
***
学科年级:
数学一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由于学生在进行加减混合计算时,更容易因前后两个计算步骤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不一致,产生计算过程不能顺利进行的困难,因此,教材仍然采用与“连某某、连某某”一致的编排思路,利用连续的两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意义及其计算方法,使学生在此基础上看清运算符合,顺利完成计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运算这类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学交流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10以内加法、减法的计算基本能掌握,但对于加法、减法的意义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怎样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引起了我的思考;另外,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从情境活动中抽象出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初步感知混合运算的算理,而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有效地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借助童话事故和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情境教 ? ? 2? 学,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观察思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参与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更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准备,导入新课
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师将口算题出示课件上。
5+2= 5+4=
10-2= 8-7=
2.复习10以内连某某、连某某口算。
教师将口算题写在白板上。(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5+1+3= 10-3-4=
3+4+1= 9-8-1=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5+1=6,再算6+3=9。
师:这些连某某、连某某算式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生: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预设)
3.在复习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 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道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揭示课题: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板书:加减混合)
一、
1.学生口头回答,全班同学判断是否正确。
2.全部学生在算术本上演算,指名学生口头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引导学生比较5+3-2=,10-5+3和以前学习连某某、连某某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10以内的加减法、连某某、连某某的计算,建立新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新知识,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某某、连某某时某某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