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散装CPU拆机货”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02:25:23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磁铁的性质》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科学

学段: 小学中年级段

年级

四年级



相关

领域

物质科学



教材

书名:科学 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 年 6 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张某某

史家营中心小学

***



实施者

张某某

史家营中心小学

***



指导者

梁某某

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



课件制作者

张某某

史家营中心小学

***



其他参与者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形:一是教师完全放手,完全不干涉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处于十分自由的境地,而另一些教师唯恐放手后课堂不受控制,自己的教学意图不能实现,因而不管学生乐不乐意学,还是按照既定计划开展教学,尽管也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整体上学生被动学习明显。这两种情况教师都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要最大限度的给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权利和自由。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科学的认识理解和探究的能力有限,完全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活动是不现实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引导。

二、理论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在课标中的位置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磁极是物质世界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磁现象中的内容。关于磁现象,标准要求: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2.在教材中的位置

本节课是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材第3册“磁与生活”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磁铁的性质》、《指南针》、《电磁铁》和《做个磁控玩具》,《磁铁的性质》共分为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围绕“磁铁的两极”进行。本课旨在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建构磁极的概念,并为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打下基础。本课为小学三年级科学课设计,教学时间为一学时(40分钟)。

二、学生情况

设计本课之前,我随机抽取33位三年级学生进行前测,以了解学生对磁极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

附件:

《磁极》前测问卷



 把一盒曲别针平铺在桌面上,在曲别针上面放一块条形磁铁。拿起条形磁铁后,请你画出磁铁吸起曲别针的情况。





测试情况统计如下:



情况分析:在被测的33名学生中,认为磁铁均匀吸起曲别针的学生达到了46%,认为两端吸起曲别针的人数只有9%,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磁铁的一端吸或者说不知道。此外,我还找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都玩过磁铁,有过用磁铁吸引铁质物体的经验,学生知道磁铁能吸铁。根据前测和本人以往教学经验,三年级学生对于磁铁有一定的了解,也有部分学生对磁铁不同部位吸铁能力的差异有感性的经验。但是作为概念,学生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用实证的方法建构磁极的概念便成为本设计的目标和重点。

三、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策

本节课难点是实验的设计和对数据的分析,设计实验教师通过提供材料搭建脚手架进行自主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对实验的严谨性教师进行适时的指导。数据的分析是通过画图的直观方式,便于学生分析理解。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穿插讲授式进行学习,通过连续的问题,推动教学进程。学生通过实验、分析、交流、比较、讨论等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教学手段:观察实验、讨论分析

五、技术准备:

(1)实物投影仪——为搜集证据提供支持。

(2)教学材料:条形磁铁、曲别针、盛有水的烧杯、直尺、记录单。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探究磁极的概念。知道磁铁两端磁力强,中间磁力弱;从两端开始向中间,磁力越来越弱。知道磁铁上磁力最强的两端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能够根据研究问题主动搜集证据,并能根据证据对问题进行合理恰当的解释。能在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如实记录,能实事求是地进行交流解释。

3、初步具有乐于探究、实事求是、细心操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磁极的概念

教学难点:探究从两端开始向中间,磁力越来越弱。





教学流程示意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将曲别针从烧杯中取出来的活动提出问题(磁铁的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一样吗?)

猜想假设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你为什么这么猜想)

设计实验 明确收集证据的方法(怎样实验才公平?)

分组实验搜集证据 为获取正确的概念收集信息

表达与交流 将数据转化为证据,最终形成磁极的概念

(实验中你看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形成概念

提出新问题 与后面的教学建立联系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猜想

三搜集证据资料

四表达与交流

五总结并提出新问题

1、出示盛有水的烧杯,里面有一个曲别针: 谁有办法不倒掉水,不伸入水中就能把曲别针取出来?

2请你到前面展示给大家看!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3提问:老师发现你们在取曲别针时都是用磁铁的一端,没有用正中间的,也没有用其它部位的,这是为什么?

1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会是怎样的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数据来证明。

2教师语言:那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去证明。怎样实验呢?

(出示条形磁铁,引导学生思考)

1)要证明磁铁各个部位的磁力情况,首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我们怎样实验呢?

3)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2、教师演示实验的方法 :将磁铁放在记录单上,尺子放在一侧,曲别针顺着尺子慢慢往磁铁方向推,仔细观察在什么位置吸过来用笔记录下来。

3、出示实验要求,宣布开始实验!

4、总结:刚才我看到每个组都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都能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都特别的有条理,分工明确。

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的发现说明了什么?用投影仪将你们的做法和想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1这节课我们用实验的方法知道了磁铁中间磁力弱,两端磁力强,而且从两端开始向中间,磁力越来越弱,科学上将磁铁吸铁能力强的两端称为磁极,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即N极和S极。

2比较:看记录表的猜想与实验现象部分,比较一下你猜对了吗?

1这节课我们探究的是条形磁铁的磁极,蹄形,环形磁铁有没有两极,都在哪里呢,怎样能够知道?

2磁铁除了有两极还有哪些性质呢,我们以后的科学课中将继续学习。

学生语言:我可以用XXXXXXXXXX方法把曲别针取出来。

预设:用磁铁

一名同学到演示台前面展示

预设:1磁铁的一端磁力大

2磁铁的两端磁力大

3磁铁的中间磁力大

预设:准备实验材料

选择吸引点

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实验方法有:

1用磁铁吸引曲别针,测距离 。(直接讲解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2用磁铁吸引曲别针,数个数 。(直接讲解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3用磁铁吸引曲别针,测时间 。(提问这样可以吗)

4看吸引曲别针的感受。(光凭感觉不够严谨,最好有实验数据)

组长去桌子上取实验材料。(磁铁每组一个;曲别针一盒;记录单某某在托盘中放好)

学生小组实验记录,教师指导。(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及记录情况,重点对学生的操作方法进行指导,)

学生发言 :

1两种实验方法汇报的预设:老师、同学们,我们组是这样实验的,先用A点吸引曲别针,第一次吸起X个(或者在X厘米吸起),第二次吸起X个,第三次吸起X个,平均吸起X个,然后用B点XXXXXXXXXX,通过实验我们知道XXXXXXXXXX

2你是怎么看出A点或E点的磁力大的?

3结合前面的记录单用手势指导观察磁力大小的规律。

预设:1看颜色(出示不同颜色的磁铁,两级颜色不固定,不能用颜色分出南北极)

2看字母(给予肯定)

3实验的方法(能找到两级但不能确定哪个极)

从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出磁铁及要研究的问题。第一巩固磁铁有吸铁的性质,第二为激起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做准备。

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

教师的指导以启发为主,有时可辅助一些启示。教师的启发以问题的形式,启示则常常用实物引起学生的联想

本环节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据学生预设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对于学生讨论的不完善的地方给于补充,确实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2-3个组交流为宜,每种方法都进行汇报

本环节鼓励、指导、追问相结合,

三位汇报的学生的指导应各有侧重。(语言表达方面、搜集证据方面,分析数据方面,得出结论方面进行指导)

巩固应用,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磁铁都是有磁极的。这个环节教师对一部分学生错误的认识给予纠正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本节课中,对学生的探究技能进行过程性评价。根据对学生的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量规:

学生的探究过程评价

探究

技能

水平1

水平2

水平3



预测

不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

有自己的猜想和推测,但不能和观察到的现象建立联系

能够根据已获得的现象做出基本的推测与猜想



合作

自顾自做实验,不理会他人

愿意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

愿意且主动与小组其他成员合作



分析和解释

不能认识到需要分析信息,不能把信息和问题相联系

在把信息和要研究的问题相联系时需要帮助

能够把信息和要研究的问题建立联系,并进行解释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是:

1.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的出发点,为了了解学生对于本课的相关知识到底认识到什么程度,我分别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前测,调查学生对于磁铁的各个部分磁力大小认识情况。通过分析前测的情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设计实验,交流汇报等环节都在原有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设计实验环节,所有学生的想法都是用磁铁吸引曲别针,用距离判断磁力大小,那教师就针对这种方法进行进行指导。交流汇报时针对汇报语言进行指导,针对搜集的证据进行提问等都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2.顺应学生的思维,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的开始用生活中的情景引入,当学生用磁铁吸曲别针时,提出用哪部分吸的讨论,,于是就有了磁铁不同部分磁力大小的研究内容。交流中不同猜想的情况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教师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这样环环相扣,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进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记录单采用画图的方法,形象直观,便于学生记录分析,总结

记录单采用一单多用的方式,不论哪种实验方法学生都可以画图记录,形象生动,保留原始形态,便于学生分析总结。记录单的设计意图就是指导学生实验分析总结,也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 》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