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民歌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镇北一枝花abc”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00:01:10 举报文档

以下为《走近民歌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18年房山区骨干教师远程网络培训仿学教学设计

?

?



教学基本信息



单位

***学

年级

?初二年级



学科

?音乐

课题

?走近民歌--中原韵



教师姓名

?马某某

观摩课例设计教师

?



观摩课例课题

?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音乐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作为传统艺术的瑰宝,初中生应当了解并初步学习。本课是初中音乐民歌教学的拓展课,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背景分析



文本分析: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该地区的语言密切结合,因而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某民族或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民歌的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民歌的曲式结构一般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用同一旋律作反复。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包括山东、河南、河北等三个省份区域。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原、冀北在宋、明时期是我国的文化中心,中原地区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善良,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的民歌。中原民歌涵盖广泛,主要是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中原地区民歌的小调最丰富,_吹魇矫窀枳疃啵浯问枪魇剑灰艚滓粤⑵呱佣唷U饫锏囊衾志哂写轴畹钠省⑺实娜惹椤②缎车母竦鳌⒋己竦那楦小?/p>

本节课选用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某某哭长城》三首代表中原情韵的民间歌曲。

1.《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旋律来自花鼓调《十二月调》,词是全新创作的,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这首曲调采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方法,鱼咬尾指的是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第一乐句落音在re上,第二乐句则从re开始,第二乐句落在do上,而第三乐句的起音就从do开始。

《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起承转合是民族曲式结构原则之一。起部(即呈示),音乐主题最初陈述;承部(即巩固),通过重复或变化重复来巩固主题;转部(即发展),发展主题,使音乐内容深化,节奏、调式、调性造成对比,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合部(即结束),结束全段音乐。

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

2.《王大娘钉缸》

河南民歌。在河南昌邓某某、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河南民间歌舞剧《王大娘钉缸》中,钉缸者出场时唱的一段歌曲,又名《大补缸》或《锯大缸》等。流传全国各地。通过钉缸者称羡三位好姑娘的情节,塑造了一个幽默的劳动人民的形象。歌词共八段。《王大娘钉缸》采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从整体上看,上句与下句均为6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之间,一短一长,表现出一种不平衡。但这一短一长却是一种呼应,尤其是衬词部分,明显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的色彩。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民歌的这种地方风格与它所在地的语言、环境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首民歌曲调明快流畅,情绪轻松雀跃,徵调式。采用了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即领者唱歌词,衬句由伴奏者帮唱,或只由乐器作过门伴奏,以便独唱者做各种表演。这首曲调在各地流传中有不同变体。北方有些戏曲、曲艺音乐将其吸收为唱腔曲牌,称“云苏调”。

3.《孟某某哭长城》

孟某某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孟某某》这首曲子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教材上的《孟某某》曲谱是苏南母体乐谱中几个骨干音形成的舒展简洁的曲调。

“孟某某调”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共十三段,翔实而细致地描述了孟某某的故事。河北民歌《孟某某哭长城》在曲调方面,旋律起伏比较大,上行、下行都比较直接,装饰音跳动较大,多为四度的音程跳进,显得棱角比较大,曲调比较高亢。而且旋律在江苏民歌的原基础上进行“加花”,使旋律富有装饰性,密集的十六分音符流连婉转、绵延不断,不仅局部地改变了音乐的性格,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歌唱的难度,事实上,这类曲目大多数都是由职业和半职业的说唱艺人作为独立的节目表演给听众的。可见,虽是“同体”传唱,但仍有些微小的变异,这些变异正是“孟某某调”在“北移”过程中与当地音乐传统交融的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作“同体变异”。

?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年级是初二,初二学生对民歌有过学习和了解,但对我国民歌的关注度较低,缺乏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讲解、演唱,引发学生对我国民歌的兴趣,并通过视、听优秀的民歌,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关注,增进对民歌的感情。学生已有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新课学习。教师针对此特点,用表格的形式总结同一首民歌不同版本的特点、中原地区民歌的特点,便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较为理性、清晰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式:

直观演示——教师范唱和采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帮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参与体验——学生通过亲身歌唱民歌体验传统民歌音乐创作的几个主要特点;

对比探究——学生在对比聆听中欣赏音乐,主动探究、理性思考民歌创作的方式以及传承特点。



教学工具(手段):

1.寻找相关图片,制作课件。

2.聆听、节选不同版本的音响资料。

3.截取河南民间歌曲剧《王大娘钉缸》的视频片段;剪辑《孟某某哭长城》、《沂蒙山小调》、《好汉歌》的音乐主题。



?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欣赏、感受中原地区几首代表民歌的音乐情绪,了解中原地区民歌的风格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参与“欣赏民歌、学唱民歌、观看视频、体验不同地域民歌的情感”的音乐学习过程。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欣赏《孟某某》、《孟某某哭长城》,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了解形成汉族南北民歌差异的原因。

2.欣赏、比较《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是作曲家的重要创作源泉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自己认识中原不同民歌风格及特点;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鱼咬尾”和“加花”等创作手法以及民歌传承中“流变性”、“同体变异”等特点。

难点:体验中原地区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

?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生活中创作的歌曲,民歌的形式、内容。

第一环节:赏析《沂蒙山小调》

赏析《沂蒙山小调》并简单学唱歌词并关注地方语言特点。

学唱旋律,注意乐句首尾,学生了解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常用的一种创作手法鱼咬尾,

了解“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第二环节:赏析《孟某某》

欣赏江苏民歌《孟某某》,了解传统民歌创作手法——鱼咬尾、加花。

2.对比聆听河北民歌《孟某某哭长城》:区别欣赏不同演唱版本。从语言、速度、节拍方面进行比较。

1)区别欣赏江苏版《孟某某》,河北版的《孟》它在表现情绪方面是否略有不同?伴奏乐器、演唱方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2) 进一步对比分析两个版本的不同之处,《孟某某》的曲调流传到河北以后,音乐上发生的变化。

3)师生共同探讨:较之江苏版《孟某某》,河北版的速度加快、节奏加密、音域加宽。旋律起伏较大,上行、下行都比较直接,装饰音跳动较大,曲调比较高亢;

第三环节:赏析《王大娘钉缸》

1. 欣赏民间歌舞剧《王大娘钉缸》选段,能否从这段民间歌舞的音乐旋律中捕捉到一首我们熟悉的影视歌曲的旋律影子呢?

2.两首曲子除了有着相近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之外,《好汉歌》还采用了跟民歌一样的演唱形式——“一领众合”,在每句后面都加有衬腔。

3.《王大娘钉缸》是一首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歌舞曲,

作品改编自传统民歌是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常用的创作手法。作曲者往往把民歌的一些音调,经过改编创造出新的音乐形象。尤其解放后改编创作的作品大量涌现,作曲家们把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歌,改编成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既保持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又有新的时代精神,广为流传,百听不厌。

三、小结

? 师生小结

?

?



1.教师提问:同学们听过哪些民歌?歌曲流传于我国哪个区域?

2.学生判断,了解

教师分句带学生学唱歌曲

学生:聆听音乐,学唱歌曲,回答教师提问

师:提问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

生:情绪压抑而悲伤,《孟某某》

学生了解简述地域的特点,语言特点。及同体变异。

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生共同分析探讨

师:引导学生从地域、方言(表格)等角度,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播放录音并提问

学生了解歌曲特点

学生了解这段民间歌舞音乐和《好汉歌》都借鉴了河南小调《王大娘钉缸》,由此可见,民歌也是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艺术创作源泉

学生完成学案

师生共同就我国中原地区民歌在体裁、调式、风格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回顾、小结。

?

根据学生已具备的民歌常识导入,引出汉族民歌

先来演唱歌词感受地方民歌与语言的联系

学唱旋律乐谱,感受乐句首尾的关系,从而认识鱼咬尾

再次感受民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用对比教学法感受民歌在流传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流变性,是指同一首民歌流传到不同地方,其音乐会发生变化。

对作品音乐要素的分析正是从音乐本体来了解民歌特点

带这问题欣赏作品为进一步了解创作歌曲的源泉做准备

学生分析体验民歌是创作歌曲的丰富宝藏和源泉

学生完成学案为课堂评价提供依据



板书设计



?走近民歌-中原韵



?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以形成性评价、自评、教师评价及学生互评相结合。其中形成性评价和教师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自评、学生互评在个别环节出现。

评价量规

教学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课上边学习边完成,课后教师根据学案给与评价。

?

?



本教学设计的特点(300-500字数)



1.用体验模仿的方式,感受民歌的风格韵味。音乐风格是唱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本课的重点就是体验中原民歌的味道,而味道的体验最重要的就是唱。教学中先体验不讲理,学生在不断的重复模仿中寻找规律。

2.用口传心授的形式,展现民歌的传承过程。口传心授的过程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方言是民歌最基础的味道,对学生来讲也是最容易学习的内容。所以,从方言入手展开学习。由方言的音调规律了解其与旋律的密切联系,在旋律中寻找唱腔的特点。

3.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导引学生的审美价值。同一首民歌,欣赏不同的版本,并由学生加以对比欣赏体验。在对比欣赏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民歌的印象,同时音乐的审美层次也得到了提升。

4.着眼于味道,归结于门道。特有的味道就是民歌的特色。教师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尝民歌的味道,不断地体验模仿总结规律从而得出其中的门道。

5.本次教学变化多样,学生不感到单一乏味。同一教学内容反复的平行进行,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同一内容不同教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模仿音响演唱、教师指导演唱、跟随音响演唱、对比欣赏等等。



教学反思及活动改进设想(300-500字数)



?1.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力求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范唱、生动活泼的师生活动和丰富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能更深入的感受、体验我国中原地区民歌艺术的美。

2.针对学生对我国民歌了解较少,对学习我国各地民歌的态度也不够积极,积极寻找有效的应对教学策略,改变传统欣赏教学的教学形式,加深学生体验民歌音乐的深度,强化学生音乐体验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策略。学生在模仿、辩听、亲身歌唱体验和自主探究中逐渐了解、熟悉和把握我国中原地区民歌的独特韵味儿。

3.由于在普通教室的缘故,课上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唱环节并没有用到伴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唱学唱是特点也有有一定的限制,学生活动限于自己的座位,也没有更大的参与活动教学评价以课上学生自评和老师评价,以及学案评价为主。这方面需要改进,学生的演唱准确度会更好。



?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走近民歌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