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送教下乡个人反思 兵营镇中心学校李某某

本文由用户“阿拉木哒”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4 00:16:14 举报文档

以下为《国培送教下乡个人反思 兵营镇中心学校李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国培送教下乡微故事

--让课堂“活”起来

兵营镇中心学校/李某某

2018年10月10日-12日,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  ***语文送教下乡培训活动,聆听了彭某某、李某某、任某某、周某某等专家教授的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还听了名师李某某老师和任某某老师执教的《名著导读--西游记》一课,青年名师周某某执教的《论语》十二章一课,以及夏某某老师执教的作文课《写人要抓住特点》,着实丰富了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可以这样说:学习的过程是艰辛的,更是快乐的、幸福的,之后的反思更是隽永悠长的!短短的几天培训,走进了教授们的心灵世界,感叹于他们思维的敏捷,语言的风趣丰满,独特的教育视角,乐观的人生观,丰富的教育经验……把我印象最深的记录下来,给自己留个纪念,愿我也能拾级而上。

由于我目前执教七年级语文,所以名师周某某所执教的《论语》十二章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热情洋溢的讲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我们在收获的同时更是使我们对文言文教学有了更全新的认识。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定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彭教授指出:朗读的能力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也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更是培养其他素质能力的重要抓手。在周老师的这节课上就充分贯彻了朗读,在课程一开始,周老师就让学生齐某某课文,接着又进行师生合作朗读,在初读环节又对朗读的节奏进行了指导。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走进文本,增强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另外周老师的课堂给我最大的震撼之处是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进行句子翻译时,周老师按照小组分工,将全班分为六个大组,每组负责两章节的翻译,同时给了学生明确的学法指导。之后又留了充足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学生在展示时惊艳了在场听课的所有老师。有的小组是先全组齐某某,再由组长指名组员来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学生不仅仅只是把句意解释一遍,而是把每一句的重点字词都点出来并提醒同学们注意圈点批注,宛如一个个小老师。而有的组是进行合作朗读,另外一人负责句子翻译,另外一人负责明确重点字词的理解。每一组都有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模式,真正达到了绿色生态课堂的效果。很快学生便在一组组的精彩展示中梳理出了每一章节的意思,全程几乎都是学生自主在参与,而老师则是起了引导者的作用。

在译完课文之后,周老师又及时抛出了“《论语》十二章在学习与修身上有什么观点?”的问题,学生很快总结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养性”三方面内容,并分别加以说明。最后在学完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了解《论语》十二章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生成让我感受到名师的课堂教学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着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学生和老师,慢慢地读,细细地品,徜徉在语文大餐中,细嚼慢咽,意味悠长!精彩的课堂需要细节来构建。关注细节,就是关注课堂的生成,也是关注学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

课堂上,老师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入情入境的语言环境中读懂文本。他们将文本教材作为“在具体语境中训练学生语感和语言”的工具性的重点训练材料,在充满人文情怀的语境中,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而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学会朗读、与文本实现对话的过程,更是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过程。从名师经典课堂案例中,我深深感受到要想成就精彩的课堂,必须加强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文化修养,要坚持学习,成就学生亦是造就自己,培养学生就是提高自我。

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提高。这次培训,不论从教育教学的理论还是实践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锻炼和进步的有效良机。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让我感受到自己要钻研的路还很难,要学习的路还很长。这样的学习,这样的收获,是我们一线语文老师的福音和触发器。相信: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改变!改变因“学”而起,成效由“我”创造!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国培送教下乡个人反思 兵营镇中心学校李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