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反思-樊远航

本文由用户“二货X用户名”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16:29:23 举报文档

以下为《教学设计及反思-樊远航》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业题目:

完成并提交一篇“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业。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及反思请参照模版要求填写;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成绩将视为不合格;

3. 字数在400以上。

附件:教学设计及反思模版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姓名:

樊远航

工作单位:

***



学科年级:

四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某某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稍微加以引导和点拨。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了魏某某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

第二部分(第6、7自然段):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魏某某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魏某某的关于大陆漂移的假说引出了地质界的震动。

学习本文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是为了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准备把握一堂课的重难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学生如何了解魏某某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由于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并且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度和只是储备量有限,所以难点则是理解课文有关的地理知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进行学情的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要上好一堂课,我认为应该从备教材,备学生做好准备。

因此在教学之始,必须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形式,他们有一定的情感积累,但在感悟复杂语句的能力上相对欠缺,以上这些都将成为我在组织教学中考虑的因素。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本课我将采用读书指导法和启发探究法。这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既能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本节课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来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我会让学生在课前首先下去查询课文中出现的地理性名词,有了这样的认知以后,对于他们理解这篇课文是很有帮助的。其次就是熟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某某的故事,齐读课题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段落和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通过学习得到收获和体会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师生共同读准字音字词



读准新的字音字词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整体感知,认知贯通

品读感悟

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的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否像课文上那样惊人的吻合。

指导学习重点段落,如理解魏某某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样。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的吻合!

第二天一早,他叩开了著名科学家柯某某教授的大门,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他。

学生明确了:魏某某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能够引出故事的起因。

明确:说明巴西陆地突出的部分竟然与凹进去的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这一发现令人难以置信。因为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魏某某有了想法之后立即行动,向著名的科学家请教。说明魏某某想迫不及待地求证自己的假象是否正确,从中可以看出他探索科学的执着精神。



五、教学策略选择



这是篇略读课文,就内容讲,这篇课文和前面的几篇有所不同,前面的两篇课文重点写观察的过程,而这篇课文是借发现,引出后文魏某某的做法,严格意义讲这是一篇关于发现的名人故事。课前导语指出:主人公观察中发现什么?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想法后又做了什么?把阅读的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这样的几个问题其实指向两侧层面:一是大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内容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编者意图背后依据是什么呢?我们还得到课标中寻找答案:“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课标要求和编者意图,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就产生了:按照发现的原因,过程,以及发现之后的想法做法,复述故事内容,复述过程中注意运用文章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且能通过复述让别人产生这样的感受。



六、教学评价设计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作为教师是以引领着的身份,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走进课本,自主地去学习思考,放手让学生去了解理解课文内容。在这其中,我一环接一环的设计了提问,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去体会本文的主人公精神,营造出了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课堂上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语文的文学性与工具性较好地得到了统一。



七、教学课件(本节课的教学课件)







八、板书设计





观察地图——发现大陆板块吻合

魏某某 印发奇想——认真思考 善于发现

验证推测——反复论证 勇于探索

提出假说——引起地质界的震动



九、教学反思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XXXXX魏某某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某某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课文中有关的地理知识。这篇课文我连续读了几遍后,发现学生对文中出现的地理名称及魏某某的大陆漂移学说的理解如不结合实物很难弄清楚。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1、课前准备世界地图,教学中让学生在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的过程中读懂课文内容,并最终理解魏某某的假想。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的预习、自读是关键。教学前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如:在地图上找一找巴西与几内亚湾的位置。像魏某某一样在世界地图上用手指画一画大陆海岸线。说说你对魏某某假想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在质疑与讨论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总结课文时,我让学生围绕“魏某某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进行交流,使学生体会到: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某某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还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及反思-樊远航》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