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李某某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选择部分即可)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某某。
旧时茅店社林某某,路转溪桥忽见。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辛弃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某某”。?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某某,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 ?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某某”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某某 —— 乐于归隐? ?
许某某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某某 —— 乐于归隐? ? ? ? _____(正)?
许某某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某某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某某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某某才气”,刘某某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某某,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某某,“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某某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 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 境:空旷辽远。?
语 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某某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某某。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九、板书:?
上片:江月 山景 落日 断鸿?
动作:看 拍 会 登?
下片:张某某 —— 乐于归隐?
许某某 —— 谋取私利? 运用典故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十、教学反思
“尽量放手,把课堂这个大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的教育理念其实是很早就接触并且从理论上接受了。在参观学习了我校杜某某老师的教学模式、亲身体验了其热烈的课堂氛围之后,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一度热血沸腾,可一拿来实践,曾有的美好遐想就被击得粉碎。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预习的时间和落实。我们的学生是不可能在课外预习的;预习如果没有具体指导,将会没有方向而一无所获;如果没有检测,预习的效果让人生疑。基于以上的考虑,加上学校也意识到预习环节的薄弱,强调将预习引入课堂,于是设计了一个自主预习和预习检测的环节。之前自感设计的很具体实在,可几分钟的预习时间,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有的甚至还没把词作读通,所以检测的情况明显达不到要求,因为急着进行下一步,只好自己出马,连拖带拉,学生在第一步就没跟上,明显被动了。
其次是探究环节,总认为经过群体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就事论事,而应该对某一类问题的解决规律和方法有一个认识。为了指引学生深入细品诗词的滋味,为了引导他们感悟鉴赏诗词的方法,设计了几个比较细致深入的问题。而这种想法显然过于理想化,一直是粗枝大叶的习惯,细品也品不出更多的东西来。加上前面预习环节的拖延,这样细品时间也不够。最后,重点的东西都被搁置了。
通过这次失败的课堂,意识到,学习借鉴是必需的,但一切如不以学生实际状况为基础,理想终究只能是遥远的理想。从这次课堂得到一点教训:重视学生的现状,目标不能太高某某,单位时间里的内容不能安排太多,要对教材大胆取舍,重点突破,预设还要更充分,要随时准备根据实际状况作调整。
后来经过组内老师的指点,经过反复思量,觉得这节课有两种修改方案:一,只安排预习内容,将预习和检测的每一个内容落到实处,解释完字词后再疏通句意,彻底熟悉内容。余下时间反复诵读,甚至可以成某某。再出示探究题,学生讨论,讨论的结果留待下一节课展示。二,将预习置于自习课上,开课直接检测,保证检测的顺利完成。然后进行探究,探究题必需重点突出,数量较少,确保时间充足。
总之,这节课在设计时预设不充分,特别在内容和时间分配上,根源还是没有正视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坚守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