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小学数学“连某某连某某”课例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小学数学“连某某连某某”课例研究
课题研修人
潘某某
任教学科
小学数学
教学课例名称:
一年级上册“连某某连某某”
一、教材分析
连某某、连某某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的。因此对10以内加减法做适当的口算练习是有必要的。通过以开火车的口算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新知做好准备。课件演示P72页主题图;学生汇报交流:草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又跑来了1只,这时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鸡?
来学习连某某。教学连某某时,课件演示P72主题图;学生仔细观察图,完整说图意,并提数学问题。学生尝试练习后再汇报结果,老师板书:8-2-2= 从而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算式我们称为连某某。板书:连某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情景建立连某某连某某的数学模型,理解连某某、连某某的具体含义,会进行10以内连某某连某某的计算。
2.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进团结意识,提高协作能力。
4.使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连某某连某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三、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作为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学生要熟练掌握连某某连某某知识并不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鼓励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多观察、多讨论、多表述,在多样的活动中理解其含义及运算顺序,学会计算方法,使学生全面领会掌握连某某连某某知识。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长期以来,计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因此,计算教学总是与单调、枯燥连在一起。新课标的实施,给计算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教学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设计了现实、生动、活泼,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欣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评互评等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口算。(课件出示口算题)
〔设计意图:连某某连某某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的,因此对10以内加减法做适当的口算练习是有必要的。通过以开火车的口算形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如:师:“小火车呀,开呀开起来,开到哪里去?”生:“开到我这来呀!”〕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教学连某某
(1)课件演示P72页主题图;
(2)学生观察情景图,完整说图意,并提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交流:草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了2只,又跑来了1只,这时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鸡?
(4)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列式,再指名口答。
(5)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出示:5+2+1=
(6)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数相加,今天的算式是三个数相加,这样的算式我们称为连某某。板书:连某某。
(7)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计算方法。
①学生同桌摆小棒研究连某某计算方法,老师巡视指导。
②学生代表演示摆法和算法。
③提问:想一想5+2+1先算( )加( )得( ),再用( )加( )等于( )。教师相应板书计算步骤。
④小结:三个数连某某,先用前面的两个数相加,再用得数加第三个数。
(8)读算式:5+2+1=8读作:5加2再加1等于8。
2.教学连某某
(1)课件演示P72主题图;
(2)学生仔细观察图,完整说图意,并提数学问题。
(3)学生尝试练习后再汇报结果,老师板书:8-2-2=
(4)揭示课题:像这样的算式我们称为连某某。板书:连某某。
(5)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连某某的计算方法。
①学生同桌摆小棒研究连某某的计算方法,老师巡视指导;
②请学生代表汇报摆法和算法;
③出示想一想:8-2-2先算( )减( )得( ),再用( )减( )等于( )。教师相应板书计算步骤。
④小结:三个数连某某,先用第一个数减去第二个数,再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
(6)读算式:8-2-2=4 读作:8减2再减2等于4。
3.巩固练习
①学生编2道连某某、2道连某某算式,学生分组练习。
②教科书P72“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欣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评互评等多种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并得到全面发展。〕
三、游戏:
请同学上台表演,引导学生注意台上同学人数的变化。
1.先请5个同学站在台上,接着走了2个,又走了1个,最后剩下多少个?(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2.先请4个同学,再请2个同学,再请3个同学,现在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游戏活动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在充满欢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拓展提高
1.猜一猜:我家的电话号码。学生计算7道题,每一题的计算结果连起来就是我家的电话号码。
(***)4+1+2= 9-1-3= 7-3-1= 9-3-4= 2+4+1= 8-2-1= 10-2-4=
2.开放题。笔记本每本3元,橡皮擦每块1元,圆珠笔每支3元,套尺每副2元。如果你买了其中的三种物品,算一算,要用多少钱?小红有10元钱,买了其中两样物品,还剩多少钱?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1.学生谈谈这一节课学会了什么?
2.拓展延伸:学生说一说有关连某某、连某某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如:妈妈买了10个苹果,我们家星期一吃了2个苹果,星期二吃了3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说一说有关连某某、连某某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总结。
板书设计:
连某某 连某某
5 + 2 + 1 = 8 8 – 2 - 2 =4
五、课例研究综述
??本课是我10月12日在本校讲的研究课。“连某某连某某”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材的又一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计算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要求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某某、连某某的数学问题,理解连某某、连某某算式的意义。掌握连某某、连某某算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某某、连某某的计算。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以后学生学习混合加减的知识作下铺垫。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按理说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某某、连某某的含义应该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极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某某连某某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因此,本节课我采用讲故事放动画的方式引入新课,并让学生在摆铅笔与三角形的过程中体会算式的意义。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环节如下:
1、复习旧知;
2、引入新课;3、练习巩固新知;4、课堂小结;5、课堂小测。课后通过各位教师的指导,我分别对本课的各环节进行了的深刻反思。
第一个环节:本环节通过单元知识树来展示本单元已学习得内容和将要学习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通过本节知识树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会什么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利用数字卡片让学生练习10以内的加、减法,为下步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设下了伏笔。
第二个环节:此环节是让学生探究体验新知,其中包括学习连某某和连某某两部分。我采取讲故事放动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整件事情的经过,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某某。在讲解连某某算式的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利用分部列出的两个式子引出连某某算式的计算方法。并且强调,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要记在脑子里,它并不是最终的结果。例题过后,我让学生们采用一边摆铅笔,一边列出式子的练习方法,使他们巩固连某某。连某某也是采取的同样的步骤。经过各位老师的指导,我明白了,我讲的有些一言堂的意思,就是俗称的讲得太多。在讲解连某某计算方法的时候,我可以让学生自主分小组探究计算方法,最后,采取小组汇报的方式总结连某某的计算方法。进而到学习连某某的时候,就完全可以叫学生们自主学习。这样可以增加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第三个环节:此环节是巩固深化新知,我在这里设计了三道练习,由易到难,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没有掌握好在本课堂上只练习了前两道。
第四个环节:此环节课堂小结,先由学生来说一说,然后教师通过知识树的方式来向大家展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听觉及视觉上都对此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强化。
第五个环节:本环节是通过小测验来了解学生对本可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哪里掌握的不好,为之后的教学指出方向。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后通过听各位老师的评课及指导,我对本课的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要注意语言感染力。我在讲课的时候语气比较平和,没有抑扬顿挫之分。这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容易产生听觉上的疲倦,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至于到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些学生听腻了,开始自己玩东西,不听老师讲课。
2、课堂常规没有重点强调。在让学生摆完铅笔和三角形的时候,没有重点强调放下手里的东西,抬起头看黑板。以至于,有些不自觉地学生不听老师讲课自己玩铅笔和三角形。
3、课堂小测没有完全达到效果。在此次教学中我在课堂的最后在设计了课堂小测,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吸收情况,但在教学实施中,对于收上来的小卷只是说明谁的有问题,并通知这部分学生下课改。通过教师们的点拨我知道了在课堂测验收上来后,要当堂反馈出做的情况,并叫出问题的学生当堂改正,才能实现课堂小测的意义。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小学数学“连某某连某某”课例分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