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学习习近平主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心得体会》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学习习近平主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他说:“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最有竞争力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以及实施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行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面取得了看得见可感知的成就。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良好教育,切实解决流动人口子女、非户籍人口子女上学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正蹄疾步稳向前推进。
1.教育强则国家强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戊戌变法失败后,1900年梁启超写下著名的《少年中国说》,热切地寄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时移世易,但不变的是,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依然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质量的提高靠什么?归根结底靠教育。相比于国际高某某,中国在人才培养上的质量和速度还远远不够。因此,总书记才会用“更加迫切”“更加强烈”这样的表述,决心可见一斑。
是的,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大批高质量的人才怎么行?
2.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对高等教育的定位有一个全新的表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最大的实际,也是办学的根本。
谈文艺,习近平用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针;高校定位的这“四为”,则更有现实指向:高校不仅要立德树人,更要为治国理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解决方案和智慧。
青年们,作为事业的接班人,你们的思想和本领,都准备好了吗?
3.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统一的,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走向世界。”
教育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也有特殊性和时代性。
中国教育自有其脉络。按照朱熹的说法,在“小学”的阶段,要教“洒扫、进退、应对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与之相应的“大学”,则要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同样要继承教育的普遍性和规律性,比如因材施教、教书育人、发掘学生的潜能等。但更重要的,是找到属于当代的中国教育之路:要教什么样的内容、育什么样的英才?在侠客岛看来,教育的内容,不仅应该有同时代同步甚至超前的知识,更应该有“价值”;这个“价值”,就体现在接续古代传统、打开世界视野、同时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这是一道大题目。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人大、武大、复旦等中国著名学府。
4.对当代高校学生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再过两年,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对当代高校学生,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1957年11月的莫斯科,在接见留学生时,毛泽东同志留下了一句名言:“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2014年在欧洲,习近平也说,“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
“95后”是新的一代,他们出生在国家经济起飞、社会重视教育的年代,成长中又赶上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也是中国从“追赶”西方到“平视”西方的时代。这一代人有更高的素质、更强的自信、更强的表达欲望、更多元的人生追求,也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也应该具有更理性平和、多元包容的大国心态。拥有这么多先天优势,“95后”们既令人羡慕,也更值得被“寄予厚望”。毕竟,代际的更迭,是社会不断更新和进步的最终力量。
“95后”们,中央很看好你们哟,祖国的希望也在你们身上。
5.马克思主义是高校鲜亮底色
“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马克思主义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们高校的鲜亮底色。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应该提倡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切磋交流,提倡对各种思想文化广纳博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发展的生动局面。”
学术有流派,真理越辩越明。毋庸讳言,现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育,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失语”“僵化”“边缘”等窘境。
事实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经过了历史与实践的考验,常读常新,并不断发展更新。若要抽出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实事求是”——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理论系统;不是坐而论道的空中楼阁,而是与实践紧密结合;不能停在原地吃老本,而是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英国学者伊格尔顿说过一句令岛叔印象深刻的话:“连一行马克思都没有读过的人都敢嘲笑马克思。”如果能真正翻开马克思的著作,看一看马克思主义在东西方的不同流派和延展,你就会发现,西方现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如萨特、福柯、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无不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开卷有益,要不,你也去找来看看?岛叔可以保证,马克思这个大胡子,跟你想象的绝对不一样。
6.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办学育人过程
“我们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就是说高校要成为锻造优秀青年的大熔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书中的《大学》,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国最早的教师,孔子能被尊为圣贤,正是因为他自己的言行高尚。“教书育人”,在书本之外,教师“育人”的责任更重,是为“师道”。
我们人生的前十几年都要在学校中度过,而教师正是这段时光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人。在老师身上,学生不仅学知识,也是在学做人。
1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很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这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也是一支值得信赖的队伍。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要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一样关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成长,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学习习近平主席关于教育的论述的心得体会》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