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bf_hfj”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11 23:56:58 举报文档

以下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契诃夫及本小说的创作背景。

2.能准确概括典型情节。

3.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理解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4.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好,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小说《变色龙》,塑造了一个典型善变的人物,奥楚蔑洛夫,文章的作者是契诃夫,今天我们再次走进契诃夫。

二、信息筛选

1.请根据情节发展概括典型情节。

(独立思考,考查概括能力。别里科夫和华某某准备结婚、漫画门、争吵门、摔跤门及别里科夫之死)

2.本文的情节运行方式为( )

(根据上题概括学生讨论,引起两生争论,一学生说别里科夫要结婚的情绪从最高点递降,另一学生说别里科夫与华某某姐弟的矛盾冲突逐渐升级。结论:情节的运行方式为层层递进)

三、合作探究

1.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自读小说1~5段,分析概括别里科夫的形象,关注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表情的描写,同桌交流。

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为( )

设计目的:练笔,人物性格特点的规范全面表述。

讨论概括为:别里科夫是一个唯沙俄专制统治的法令是从的可怜可恨又可悲的小人物,他保守胆怯、谨小慎微、惧怕一切变革。

此处有两次讨论和深入探究:学生对人物的形象分析由别里科夫延伸到对华某某和柯瓦连科的形象分析。

第一次:骑车门后,别里科夫要到华某某家劝说姐弟俩,假如当时只有华某某在家,情况会怎样?如果此时华某某已经嫁给了别里科夫,情况又会怎样?

学生讨论结论为,别里科夫会极尽所能用自己的陈腐思想套住华某某,而追求并享受自由的华某某会极尽所能挣脱别里科夫的套子,这样故事情节会简化,但柯瓦连科的形象意义就没有代表性了,嘲讽的效果不够强烈。

我趁热打铁激起了第二次讨论:柯瓦连科姐弟的反抗能让辖制我们十五年之久的别里科夫一命呜呼,说明了什么?我们又是什么样的人,以至于在他们姐弟俩到来之前,别里科夫可以以他的唉声叹气辖制我们十五年?

学生讨论结论为,他们的反抗看似势单力薄,但却摧毁了看似强大的统治力量,说明只要有反抗就有动摇甚至摧毁外强中干的腐朽统治的可能。我们却正是那不幸不争的一味承受而不知所措的迷惘者。迷惘者的形象在鲁迅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2.从别里科夫的哪些话语中可以窥探出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特点。

学生细读作品,可以找出如:

①唉,只求这种事别传到当局的耳朵里去才好,只求不出什么乱子才好!

②作为一个年长的同事,我认为有责任向您提出忠告。您骑自行车,可是这种玩闹对身为青年的师表来说,是有伤大雅的!

③您还年轻,前程远大,所以您的举止行为要非常非常小心谨慎,可是您太随便了,哎呀,太随便了!您经常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上街时老拿着什么书,现在还骑自行车。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事会传到校长那里,再传到督学那里XXXXXXXXXX那会有什么好结果?

④他说着从前室走到楼梯口,只是我得警告您:我们刚才的谈话也许有人听见了,为了避免别人歪曲谈话的内容,惹出什么事端,我必须把这次谈话内容的要点向校长报告。我有责任这样做。

XXXXXXXXXX

从以上语句我们不难看到别里科夫生活的时代特点和社会环境:禁锢青年的思想,到处都有耳目,告密者也随时会被告密XXXXXXXXXX再结合学案中介绍的背景,别里科夫的人物性格形象特点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典型形象就是这样在典型环境中被塑造出来的!

有学生提出,在别里科夫的话语外也有社会环境的交代,如晚上九点后学生不能上街等。学生的发现有力地补充了我们对作品中典型环境的认识!

讨论分析到这里,作品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了,学生们几乎都能说出对别里科夫的嘲讽和批判,对沙俄专治的不满;揭露奴性心理,批判奴性心理对人的戕害等等。但这样的结论似乎还停在较浅的层面,华某某姐弟的人物意义何在?只要每一个别里科夫身边有一个像柯瓦连科这样的敢于与之对抗的人,世界就会被改变!这也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塑造的形象也应该是相互对立并互相补充的。

此时,本人在黑板上写下了故事中的听故事的医生伊凡XXXXX伊凡内奇的话语: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并请学生们置换身份,用伊凡的语气齐读这句话,从同学们铿锵诵读中我听出了他们对这部作品的主题心领神会后反抗的坚定。

四、能力提升(此环节为第二课时教学研究任务,略)

1.细节描写的类别和作用。

2.表现手法;幽默讽刺的艺术。

五、课下作业

1.有些人做事呆板教条,从不越雷池一步,缺乏创新,这是一种套子。

2.有些人思想保守,僵化,惟上级是从,惟领导之命是听,这其实也是一种套子。

3.有的人生活乏味,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做事的方式方法从不改变,不敢尝试一些新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套子。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套子,请同学们课下举出两三例。

教学反思

课后自问:这样的设计达到目的了吗?

回顾授课过程,学生的参与度和探讨争论的过程超出我的预想:

第一,课堂生成拓宽了对典型人物(除别里科夫以外的华某某姐弟和我们)的形象分析涉及及面,本来人物形象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生们的思考面加宽了。

第二,社会环境不是只存在于单纯的描写中,它存在于人物形象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典型人物的言行举止无不可以看到社会形势的影子。这种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远胜于投影一个创作背景后的让学生囫囵吞枣就接受的教学方式,对作品主题的分析和把握加深了。

第三,零散知识点的串联回顾,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小说欣赏的理论在作品阅读中得到了实践。

不足之处即结尾部分的简单处理在第二次课做了相应的补救。

有了以上收获,再谈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学生们的眼前浮现的不仅有那个众人皆知的别里科夫,还有他背后那个无处不有耳目、无时不想禁锢青年们思想的沙俄专制的时代,更有在压迫和禁锢下追求自由、永不屈服的柯瓦连科们;再读到其他的小说作品时,学生们也会运用根据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形象的关系来分析形象性格特点形成的前因后果的方式方法解读作品,能够更加准确地领会作品的主旨。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