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荷塘月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知识与技能: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三维目标: 重点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
难点是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一、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二、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三、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四、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阅读课文要求 (1)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2 )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
变化的句子
(3)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注意下面的字的读音乘凉liáng
煤屑xiè
踱着duó
点缀zhuì
颤动chàn
霎时shà
敛裾jXXXXX
媛女yuán蓊郁wXXXXXng
脉脉mò
斑驳bó
袅娜niXXXXXonuó
倩影qiàn
船棹zhào整体把握1、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作者夜游荷塘是为了摆脱“心里颇不宁静”,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作者笔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处”,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样的调和适中安逸。追求刹那间的安宁正是为了暂时忘却,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荷塘景色越宁静、安逸,越反衬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把这种情感很自然地融入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享受这荷塘月色吧![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荷塘月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