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实践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实践与反思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这单元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尤其重要的是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就意味着学生已经从知识的内在储备上、从学习的方法策略上作了必要的准备。梯形面积计算的学习同时也是学生几何知识的进一步构建,是学习组合图形的前提条件。
根据对教材的以上理解,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手段,让学生主动探索,寻找出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通过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创设学习情境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难点可能就是对前后图形的比较和方法的概括。为了能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实践操作、研究新知,我在本节课教学之前给学生准备了几把小剪刀,每桌三个梯形(其中两个完全相同)。根据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问题情景:
出示手工画:
要求做成布贴画的话,要多少大的布?引出课题:梯形的面积计算。
二、展开研究:
1、讨论策略:该怎么研究?
2、独立探索,同桌合作。
3、四人小组交流研究过程,小组作出结论。
4、全班交流,归纳结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创设字母公式。
三、应用拓展:
1、解决布贴画用布的问题。
2、解决汽车玻璃窗、袋、领带结的表面积(选一)。
3、解决梯形横截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反思知识、方法及其它。
课堂实录:
有了以上的教学思路,我进行了教学实践。下面就是当时的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幅画想请大家指点!(出示画)
生1:老师画得太简单了!
生2:老师的画还是有特点的。都用了数学上的平面图形,分别是三角形、长方形和梯形。
师:你真有数学眼光!我想把这幅画做成布贴画,你知道要用多少布吗?
生:只要先用尺子量一量,再把这些图形的面积算出来就行了。
师:老师已经量好有关数据了。(出示长、宽、底、高等)
(学生计算三角形和长方形的面积)
生1:老师,我不会算梯形的面积。
生2:我会,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关于这个知识我们还没学过是吧?有的同学好象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梯形的面积到底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花时间亲自来探究、验证一下。(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计算)
师:那么你觉得我们该怎样研究呢?
生(稍作思考):可(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bjdcfy.net,请保留此标记。)以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梯形拼拼看、剪剪看,看看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师:哦,把它转化为学过的知识。不错!接下去呢?谁能补充?
生:再比较比较,找找关系。
师:那好,我有个建议,在你的研究过程中同桌还可以相互帮忙,合作进行。开始吧!
(学生开始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当个别学生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无所适从时,教师提示:下面应该观察一下它和原来梯形的关系,想想梯形的面积该怎么计算?当部分学生探究完成只顾高兴时,教师提示:除了你这种研究方法,还有别的办法也能发现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直至大部分学生基本发现了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好象都有了一些研究结果!下面请你在四人学习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研究过程,你们组共有哪几种方法?最后总结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热烈的交流。直至交流声音渐弱。)
师:哪个小组派代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究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那么现在你能算出我这幅画中梯形的的面积了吗?请计算。
(完成后再任选解决汽车玻璃窗、袋、领带结的表面积。)
师(小结):这节课你觉得愉快吗?那我们是怎么来学梯形面积的?(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碰到。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会更出色!)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并在形式上响应地组织了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教学实践与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