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草原研究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研究报告参考模板
研究报告
个人信息
姓名
黄某某
教龄
5
学校
云镇小学
任教年级学科
六年级
教学设计方案改进说明
教学设计提升稿对教学设计初稿的改进优化之处。
16.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礼貌”等词语。
2.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3.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 初读感知,萌发感情
1.导语:辽阔的草原是个景色迷人、令人神往的地方,你想去欣赏吗?学生欣赏图片。
2.草原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景色美丽,草原辽阔。)作家老舍先生笔下所描绘的内蒙古草原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原》这篇课文。(板书课文题目,齐某某。)
二、 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这些词语你们都会读了吗?
【出示词语】
渲染 勾勒 鄂温某某
天涯 低吟 襟飘带舞
马蹄 礼貌 拘束
羞涩 摔跤 偏西
2、自己先读一读,指名读。
3、【出示词语】 内蒙古 好客 同行 似乎
①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词语中,都含有多音字。)
【出示“蒙”的三种读音】
蒙mXXXXXng:瞎蒙 (胡乱猜测)
蒙méng:蒙蒙细雨
蒙mXXXXXng:内蒙古
指读,强调在本课中,读mXXXXXng
②还有一个词也比较特殊(指“同行”一词),这个词既可以读“同行xíng”也可以读“同行háng”,那我们如何区分它的读音呢?
【出示词语意思】
同行xíng:同路。 例如:携手同行。
同行háng:同行业,同行业者。
三、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词语同学们都掌握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草原。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老师想把刚才大家说的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第一部分写的是草原的美丽风光,我们可以概括为“草原风光图”。请你也来概括一下第二、三部分吧。
【相机板书: 风光图 迎客图 联欢图】
四、 品读感悟,体会草原之美。
1、 就让我们赶快走进这草原风光图,去领略一下她的无限魅力吧!
2、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出示“阅读提示”】
生默读自学,师巡视。
3、全班交流:
①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体会“更可爱”“那么清鲜”“那么明朗”和作者愉悦的心情。
指导朗读:你能体会着作者当时的心情来读一读吗?
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在你脑海中,“一碧千里”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相机板书:碧绿、辽阔】
“茫茫”是什么意思?(视线模糊,看不清楚。)
为什么在这里说“并不茫茫”?能联系上下文来谈谈你的理解吗?
(前面说“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说明空气非常新鲜,非常干净,能见度非常高,远处碧绿的草原也是清晰可辨的,所以说“并不茫茫”。)
预设学生回答“一碧千里”是“一千里之内非常的绿”,这里的千里真的是指一千里吗?(引导学生理解,“一”是“全、都”的意思)
指导朗读: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碧绿色的,而这种碧绿却并不茫茫。大家体会的真好,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过渡:是啊,多么美的草原啊!你还画了哪些句子?
③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里,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体会“绣”的妙用。(羊群是动的,作者用“绣”字把这些白色的大花定格在了无边的绿毯上,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草原的生机勃勃。)
指导朗读:多么恰当生动的比喻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老舍是多么喜欢这一望无际而又生机勃勃的草原啊!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在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你发现了吗?
(渲染 勾勒)
谁能说说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提醒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词语)
【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再来看看这句话,你有新的理解吗?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
是啊!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欲流”的“欲”是“将要、想要”的意思,“想要流入”和“轻轻流入云际”不矛盾吗?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朗读: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⑤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这句话)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老舍先生真的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那么这首小诗会描写什么内容呢?又会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呢?
【板书:喜爱】
假如当时老师也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我一定既想在草原上尽情的奔跑,又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闭上眼睛,享受这份静谧与安逸。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什么呢?
大家说的都很好,请拿出“小练笔”,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几个句子中。
【完成练笔】
这种境界,既 又 。
谁来读读你写的小练笔?
过渡:是呀,我们都被草原的美丽风光所陶醉了,作者写到这里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骏马和大牛呢?老师想把最后一句话去掉可以吗?
⑥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最后一句话变暗)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再一次突出了草原的美丽连牛马都被吸引住了,又借牛马表达出自己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五、总结写法,积累背诵。
1、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去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作者初到草原,先写了明朗的天空,又写了碧绿的草原,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按照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
2、积累好词好句也是提高我们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请同位两个合作着来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指导背诵:学生开始自由背诵。
3、请学生上台展示背诵。
六、小结,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草原的景美,人更美,老舍先生一行人初到草原,会受到草原人民怎样的欢迎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教学设计最终稿对教学设计提升稿的改进优化之处。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草原》是一篇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散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的亲身经历。《草原》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生动, 情感真切自然,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是一篇文某某、景美、情美的典范作品。老舍先生不愧被誉为“语言大师”, 文中比喻、拟人信手拈来, 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色是老舍先生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 巧妙地熔于一炉, 在看似矛盾的语言背后, 可以让读者读出丰富的内蕴。
【设计意图】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 对这么多清新自然、贴切传神、内蕴丰富的语言文字, 需要引导学生作“反刍”式的品味。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 注重文字品味, 把语言的内容和形式融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文字的研读,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动感的大草原的画面,并在欣赏草原画面的同时再运用文章的语言进行描绘,这样使得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草原的“美”而开展教学,丰富积淀学生的语感,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学会即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3.品味、积累语言,认识草原特点。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学习、运用即景抒情的构段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
2.学习、运用即景抒情的构段方法,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趣。
1、脍炙人口的《敕勒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辽阔而壮美的草原风光图,同学们想不想欣赏呢?(想)那我们现在就一同来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吧。(出示草原风光图片)
2、当这幅美丽的画面出现在你眼前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高歌一曲、吟诗…)这个提议真不错,请大家一起朗诵《敕勒歌》。
3、听完大家深情的朗诵,相信草原在大家心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前,老舍先生曾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板书课题)
二、初读理脉,感文意。
1、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考考你们。【出示课件】
谁来给大家读读这些词?
迂回 拘束 乘马 好客 蒙古包 同行 似的
渲染 玻璃 勾勒 茫茫 低吟 礼貌 羞涩 天涯 襟飘带舞 翠色欲流
2、快速识记生字听写,再对错字范写?教师板书: 涩(学生在书上写)
3、【出示词语】 内蒙古 好客 同行 似乎
①读了这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这些词语中,都含有多音字。)
【出示“蒙”的三种读音】
蒙mXXXXXng:瞎蒙 (胡乱猜测)
蒙méng:蒙蒙细雨
蒙mXXXXXng:内蒙古
指读,强调在本课中,读mXXXXXng
②还有一个词也比较特殊(指“同行”一词),这个词既可以读“同行xíng”也可以读“同行háng”,那我们如何区分它的读音呢?
【出示词语意思】
同行xíng:同路。 例如:携手同行。
同行háng:同行业,同行业者。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美丽的草原让作者赞叹,游览完内蒙古大草原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浏览课文,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感受?把它画下来。 (生:画)
师: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幻灯片出示:】
太阳已经偏西,老舍先生还想再多留片刻,这是为什么呢?(板书: 景美 人美)
预设:草原景色美(浏览:哪个自然段着重写了草原美丽的景色?1段,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哪几个自然段都表现了这一点?2—5段 用三角标段首1段2段。)
师:围绕“美”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景美 人美,如果,按照作者进入草原后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又写了哪些内容?请用心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线索,练习给2到5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师:刚才大家讨论的很热烈,请把你的见解和同桌交流一下(讨论)
5、大家把最有代表性的在班上交流,师相机板书 欢迎;相见;款待;话别。
师:是啊!作者就是这样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再现了草原的优美景色和人情的美好。让我们先随课文去领略草原那醉人的风景吧。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风光美
师:请放声朗读,要求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主要写草原上哪些景物?学生交流: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骏马 、大牛。
老舍先生正是通过对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等这些景物描写,展现草原的美妙风光,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美在哪儿?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预设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师导对比体会:把这句中的清新换成新鲜?把明朗换成晴朗好吗?
(清新:清爽而新鲜;明朗:色彩明丽而晴朗。)
(2)“那么”清鲜是怎样的清鲜,“那么”明朗又是怎样的明朗呢?(要多清鲜有多清鲜,要多明朗有多明朗。)
师:踏进这样的草原,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仰望着这样的天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放声朗读这句话吧!(生朗读)这样的天让人的心胸都一下子开阔了。
师:同学们,除了这句,还有哪里写得美?
预设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一碧千里)
(生: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就是这样的画面,谁能读出来。(指名读)
为什么说“并不茫茫”“茫茫”什么意思?(生:没有边际看不清楚。联系前文天空是明朗的,所以景色看得清晰)后面的学习会给你一些启示。
预设学生回答“一碧千里”是“一千里之内非常的绿”,这里的千里真的是指一千里吗?(引导学生理解,“一”是“全、都”的意思)
指导朗读:放眼望去,满眼都是碧绿色的,而这种碧绿却并不茫茫。大家体会的真好,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
接着交流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
预设三: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 师:(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运用了比喻:草原比成绿毯,羊群比成白色的大花,体会到草原白绿相称的色彩美。形象、贴切、传神)
(2) 引导学生体会“绣”的妙用。(羊群是动的,作者用“绣”字把这些白色的大花定格在了无边的绿毯上,动静结合,更加突出了草原的生机勃勃。)
(3)指导朗读:是啊,碧绿的小丘,洁白的羊群,多么清新明丽的一幅画啊!谁来读出这种美?
(4)小丘线条柔美是因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描绘出羊群的静态美与动态美。使宁静的草原显现出了勃勃生机。你们看着彩图,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能比作什么?用比喻句来描述出来。只要将观察与想象结合,你的笔下也能生花。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某某。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在蔚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盛开的白某某。
师:啊!你们比喻得都很恰当。是真的理解了课文。这美景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此时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
预设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抓住重点词语,用心品味也是读书的好方法!
A“柔美”就是柔和优美,请女同学来试着读出小丘的柔美。
B男生也来一遍,更美了;
C全班再来一遍,小丘美,大家的声音更美!
(2)在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你发现了吗?(渲染 勾勒)
(3) 谁能说说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4)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中国画?(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谁有过在宣纸上作画的经历?能解释一下“只用绿色渲染”吗?(只用绿色的颜料涂抹画面)
你会发现什么?(绿色慢慢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
眼前看到的是一片绿色,没有界限。这样的境界使你怎样?(柔和、舒服)带着感受读。
(3)是啊,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那为什么不用“到处绿(碧色)色欲流”呢?(青草鲜嫩、翠绿、鲜亮充满生机,似乎在流动,富有动态美。)
“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青草鲜嫩、翠绿、鲜亮充满生机。小丘一座连着一座,连绵起伏,消失在天际。) 这样的境界又使你怎样?
(4) 是啊!怪不得老舍先生说“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欲流”的“欲”是“将要、想要”的意思,“想要流入”和“轻轻流入云际”不矛盾吗?你又是怎样理解的?
师:同学们,看这幅图,这是用渲染的手法画的一幅画,它用色彩涂抹画面,达到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如果说,中国画是渲染出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那么老舍笔下就是那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孩子们,这个句子里,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生: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哪个词?
生:翠色欲流让我感觉到心旷神怡。
师:翠色欲流。看到这个词,你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出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师:好,还有吗?
生:这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
师:是啊,翠绿的颜色都要流入云际了。近处是绿的,远处还是绿的,请同学们一起读。
生: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师:用心来感受这样的句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如果风吹起来的时候,草原上的草地随着风轻轻地动着,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上的绿色流入云际,流入每个人的心里。
(5) 指导朗读。【配图配乐】 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
继续交流
3、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这种境界”文中具体指怎样的境界?(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课件出示前面句子)
谁还想美美地读,(抽生、师生接读)齐某某、试背
(2)而作者有什么感受?——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低吟就是——
(3)假如当时老师也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我一定既想在草原上尽情的奔跑,又想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闭上眼睛,享受这份静谧与安逸。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你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最想做什么呢?
大家说的都很好,请拿出“小练笔”,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几个句子中。
【完成练笔】
这种境界,既 又 。
这种境界,既 又 。
生写小练笔,师巡视。谁来读读你写的小练笔?
指导朗读:同学们写的都很好,老师想把你们写的也编进课文里,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合作朗读。全班同学读黄色的部分,这三位同学按照顺序读出你们所写的内容。(配乐)
过渡:是呀,我们都被草原的美丽风光所陶醉了,作者写到这里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写骏马和大牛呢?老师想把最后一句话去掉可以吗?
⑥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最后一句话变暗)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再一次突出了草原的美丽连牛马都被吸引住了,又借牛马表达出自己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写法,积累背诵。
1、看板书指导背诵。
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草原上美丽的风光吧。(音乐响起)
师: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去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作者初到草原,先写了明朗的天空,又写了碧绿的草原,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按照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远处的小丘写到的近处的羊群、骏马、大牛,这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按照写作顺序去背诵记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风光,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文字都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可以看着不同的提示背一背这段话。
2、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作者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写,这样才能让文章更有条理。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作者的写作顺序是:天上——地上——感受。(也可以说是按地点的转换顺序)那么如果我们想写写“大海”你将如何安排写作顺序?(蓝天——海面——海中的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了。 和以前教学第一课时相比,我觉得这样处理文本,能够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不管是篇的学习还是段的学习,学生的脑海中有课文“整体”的概念,有对句子、词语“部分”理解的概念,还有学完了一节课后对文章的写法的初步了解,我想高年段的阅读教学应该是这样的。
听评课老师的评价意见
在本课教学中,黄老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方面也做得非常巧妙、老到、不露声色。他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兴奋”起来,虚假地热烈起来,也没有借助物质诱惑;而是回归文本,借助文本对话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先进的手段,通过优美的乐曲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跟老师一道来发现美,欣赏美,感悟草原独特美景之处,不知不觉的让学生慢慢兴奋起来,受到美的熏陶。在本节课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又是一首《陪你一起看草原》把这节课带入了高潮,虽然话已尽,但是情未了。所以我们认为他的教学效果是真实的,情感的体验是丰实的。
在听黄老师的课,总感觉很轻松,他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都让我们难很忘。我们觉得,黄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圆满,很成功,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草原研究报告》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