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teddy_han”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8 14:04:35 举报文档

以下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

银川六中 裴某某

一、设计思路: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科版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过程是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整体建构教学思想而进行设计的。

1、主动探索,整体建构

“整体建构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向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学生生物概念的建构,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常识基础上,并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通过组织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本节要求学生建立的概念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引出概念之前,以活动“寻找桦尺蛾”为起点,引入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知识,趣味性强,学生容易接受。

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将亲身体验到以自身的方式适应着环境,同时领略到适应环境对桦尺蛾生存的意义。之后,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让学生再次体验生物是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在适应着环境。最后安排课后探究作业,进一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学生就可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中,较好地整体建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个概念。

2、合作交流,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在以小组为单位,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进行观察、讨论、分析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建构新的知识,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教育。

3、教师引导、学生展示

每个环节都以学生小组或个人学习成果展示为主体,教师引导各环节衔接、阶段性总结为陪衬,师生共同推进课程。结合初一学生心理状况,鼓励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示个人或小组智慧,树立学生学习能力的自信心,提高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认识到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第二章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

铺垫。

三、教学重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四、教学难点:

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五、教师教法:

组织课堂游戏、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思考发言、提供学生展示机会

六、学生学法:

参与课堂游戏、亲身体验;小组讨论、主动学习、积极展示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课件

八、教学流程:

活动一:体验游戏——寻找桦尺蛾

活动二:观图归纳——保护色、拟态、警戒色(阶段性评价)

活动三:讨论展示——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活动四:情感升华——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

活动五:练习反馈——课堂完成练习题(结果性评价)

九、教学过程: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课

活动一:

体验游戏

导入新课

主人公登场

玩一玩 —— 寻找桦尺蛾

谈一谈 —— 交流体验

提问:1.被找到和没被找到桦尺蛾各具有什么特点?

2.若是一只活的桦尺蛾,它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不易被鸟类等天敌发现?这对它的生存有何意义?

引导:为了生存,适应环境,在自然界中,有许多的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生存本领,来适应环境,那么,本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我们之前也了解过一些生物适应环境的本领,如大耳狐和极低狐,仙人掌,还有哪些相似的例子,请同学举例。

对于一些生物来说,它除了适应环境外,还表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现在我们通过视频来了解一下。



学生参与游戏、体验生物适应性

桦尺蛾如果有了与环境相似的体色,就不易被天敌发现,有利自己的生存这就是生物对环境适应。

学生举例。

观看视频,了解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活动二:

观图归纳

概念构建

我们通过视频,看到了几种现象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系列图片来辨认一下它们都是那种现象。

瞧一瞧 —— 谁的衣服好

展示蝗虫体色、天牛、老虎斑纹、变色龙等。

找一找 —— 试试你的眼力

展示枯叶蛙、竹节虫、食蚜虻等,突出模拟非生物或生物。

秀一秀 —— 我们很高调

展示七星瓢虫、刺毛虫、箭毒蛙等,突出使对方厌恶、不适或中毒。

比一比 —— 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展示表格

练一练 —— 阶段性评价

强调拟态与警戒色的区分

学生归纳三种现象。

学生归纳出保护色,并给出自己定义。

学生归纳出拟态,并给出自己定义。

学生归纳出警戒色,并给出自己定义。

学生完成幻灯片练习。





活动三:

讨论展示

自主学习

利用教材中的五幅图片组织学生体会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说一说 —— 适应的普遍性

1.图中生物的适应现象各哟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对

生物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从形态、结构、生理、

行为等方面的适应上来理解。)

2.同学们还能找到生物适应环境的其他例子吗?

想一想 —— 适应的相对性

展示雷鸟图片

提问:1、如果冬天推迟下雪,雷鸟的命运会如何?这说明什么?

2、生物一定适应环境,这种适应性是绝对的吗?



学生以前后桌小组为单位,阅读图片资料以及其他丰富的相关信息,共同讨论,由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通过分析,进一步感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

不适应数量减少或灭绝。



活动四:

情感升华

自我教育

想一想 —— 适应的意义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到每种生物为何要适应特点环境?

达尔文适者生存思想应用到人类社会学上,引导学生联系到我们自身。

学生得出“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否则就会被淘汰”等结论。

学生说出“我们应该掌握文化知识与时俱进,适应社会要求,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等感想。





活动五:

课堂总结

当堂检测

练一练 ——课堂完成练习册

组织学生完成当堂训练题, 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作有针对性的讲解。

教师精讲精选练习,体现为学生减负。

学生:课堂完成练习册,课后作业负担轻。



十、板书设计

第4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现象

1.保护色 2.拟态 3.警戒色

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

三、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十一、教学反思

一、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在生物课的教学中,着眼于初一学生首次系统学习生物学时机,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

二、围绕教学目标组织积极有效的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度。

三、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四、结合学科特点,利用教辅学案,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安排课堂时间完成训练,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巩固知识。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