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园周长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圆的周长教学设计初稿
课题名称: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 2.圆的周长
姓名:
杨某某
工作单位:
***
学科年级:
六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计算。让学生初步学习曲线图形,它是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平面图形教学的重点内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对圆的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公式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主动研究、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渗透数学史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究、猜测验证、自主发现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从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利用实验的手段,通过测量、计算、猜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复习引新
1、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2、我们学校的圆形花坛,老师走一圈,大概有几米?怎样计算呢?
3、绕赤道一周有几千米?
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突破教材,激发兴趣、探索欲望。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
(二)学习新知
1、自主探究。
(1)什么是圆的周长?
(2)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半径不等的圆形图片,分给各小组,作为研究对象。)
2、合作交流,汇报展示。(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方法)
3、猜想验证: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
4、介绍 “圆周率”,是一个固定的数,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我们只取它的近似数π≈3.14。同时介绍《周髀算经》中的“圆周率”,
5、如果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π倍,而且知道了圆周率是个常量,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6、讲解例1。学生自己看,教师指导。
学生: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探索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滚动发和绕绳法。
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三)课堂练习
1、64页1题
2、65页1题
学生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各抒己见所学知识。
自主探索。
四、课堂小结,回顾掌握
五、拓展练习,开拓视野
(四)小结:今天与大家共同学习圆的周长,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外拓展(课后自主解答)
1、现在你可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了吗?
2、你会计算绕赤道一周有几千米了吗?
思考计算方法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各抒己见所学知识。
自主探索。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对学生进行提问,给予及时评价。
2、根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表扬、激励。
3、根据学生的课堂练习给予及时评价。
八、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滚动法 绕绳法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π≈3.14
C=πd或C=2πr
九、实践反思
1、注重实践操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提出质疑,探究出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拓展练习的环节中,实现了从基础练习到拓展练习的跨越,提高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及时评价缺乏艺术性,开放性课堂教学的精髓没有很好地运用,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还需要提高,对教材还没做到灵活地运用。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园周长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