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致橡树》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致橡树》教学设计
**_*
袁某某
《致橡树》教学设计
**_* 袁某某
一、教学分析(一)分析教材内容
《致橡树》这首诗歌选自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安排了5篇有关爱情的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作者、时代、文体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但是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作为开篇之作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情感认知的基础。《致橡树》是当代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一首爱情诗,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依附的爱情观,提倡独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观。抒发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二)分析学生
我的教学对象为职业中专一年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诗歌的接触并不多,且接触的大部分是古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特别是对于朦胧诗的特点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诗歌的朦胧意境,从中体会诗歌主旨。另外,这些学生的身心逐步成熟,在他们的心里,早已出现了爱的萌芽,中学生谈恋爱早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教师、家长简单粗暴的干涉,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借助本诗,委婉地暗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
(三)分析教学环境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室环境,通过白板辅助教学提供的音频、视频、图片,可以传递给学生丰富多彩的信息,建立生动活泼的界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有效优化课堂教学全过程。另外,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我发展机会,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目标:
新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据大纲和本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这首诗意象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理想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探索诗歌意象,品味关键词语以解读全某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中“橡树”“木棉”象征意义分析,联系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识别社会生活的各种爱情观,从而为自己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爱情观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二)教学难点
意象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策略:
(一)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体验感悟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为动,扩大了教学内容的容量,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引导探究法;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搜求式阅读、比较阅读、话题引读鉴赏等方法,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特别注重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2.学法
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一、视频声形并茂:创设情景,拓展思维
整合二、学生、白板互动:掌握基础知识,突出重点。
整合三、图片形象直观:理解意象,突破难点
方式一:教学流程图+教学环节说明
每个教学环节需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整合点,如果是整合点,支撑软件什么样。
五、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环节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点击幸福(5分钟)
1.创设情境,点击幸福(5分钟)
众所周知,音乐最容易激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而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听歌,所以我就以电子白板探照灯工具播放彭丽媛演唱的最具代表性的爱情歌曲《梁祝化蝶》,一曲熟悉的《梁祝》让我们想到了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爱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因而‘爱情’也就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2)走近作者,了解舒婷其人其作。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预习查到的资料介绍作者,然后老师进行补充说明。如此一来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
舒婷原名龚某某,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1982年出版诗集《双桅船》。中国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舒婷顾城抒情诗选》、《致橡树》、散文集《心烟》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不经过教师“传递”,直接去阅读文本,达到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感悟。】
众所周知,音乐最容易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一上课我用白板播放了歌曲《梁祝化蝶》,
引出一个永恒且敏感的话题:爱情是什么?不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
(2)然后让学生根据从网络上查到的资料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成就,老师进行补充说,使学生在整体时代背景下感知本文。
环节二、诵读课文,感知爱情(10分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利于记忆,朗读有利于理解,朗读有利于把握意境,甚至可以说,朗读好了,可以以读代讲。为此,我把听读、自由读、个人读、分步读等穿插在本课教学中
先让学生配乐轻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
再聆听范读,注意情感。并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完成。两个问题,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让学生很快理清文章先破后立的结构。为下文更好地认识“爱情”做铺垫。在弄清文章结构之后
环节三、赏析意象,分析爱情(凸显重点,突破难点)(15分钟)
象征是本节课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初中阶段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这一教学难点便会迎刃而解,只有抓住了诗歌中的重要意象,才能把握全某某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播放乐曲,让学生在轻音乐中再次品读诗作,并分析
1第一层中作者否定的爱情观是什么?
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填写。诗人否定的几种爱情是借助六种意象来表现的,表格化抽象为直观形象,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诗人对庸俗爱情观的否定。否定几种爱情后,作者说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2 作者向往的爱情是什么?
让学生将描写树的形象的语言转化成表达爱情的语言,这难度较大,我进行适当点拨。小组讨论完毕后,让小组派代表来填写表格。通过表格内容直观的看出作者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理想爱情。从而顺利完成了教学重点
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是本文的一个难点,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此时我出示橡树,木棉的图片。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感受作为男性或作为女性应具有怎样的形象,从而得出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环节四、拓展延伸,把握爱情(10分钟)
语文学习不仅局限在课本上,更是为学生学会生活奠定基础的。我在此设计两个问题。
播放电影片段《简爱》中关于爱情的一段经典对白。结合本诗谈谈对这段材
的理解。
(2) 结合实际谈谈你怎么看待中学生“早恋”现象。这两个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对本节课进行深化和拓展。
环节五、课堂小结,正视爱情(5分钟)
在掌握本诗感情基础之上齐某某《致橡树》,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自己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我们现在要努力奋斗,最终将成为一颗参天大树,收获美好的爱情。”既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对学生提出了希望。
附【板书设计】:
我把本节课板书设计为两颗心形的树,外观是独立相依的树,内则是伟大而坚贞的爱情,形象直观,便于理解。
六、 教学反思
优点:这节课中我把信息技术与课程充分的整合,课堂容量增大、知识点呈现更加直观形象。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自学、探究、创新、合作、动手操作及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学习中抓住时机,适当表扬,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更益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整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型的教与学的课堂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正确的爱情观,从而达到学习本课的目的。
不足:个别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探索如何才能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更好而有效地整合。使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
总之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新的生命力。本节课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致橡树》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