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张培培中和反应热的测定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和热的测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实验原理及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掌握中和反应反应热测定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数据处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的】
1.测定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加深理解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教学过程】
[展示学习目标]
[复习巩固]
教师:什么是中和热?
强酸强碱的中和热为多少?
请书写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并书写
注意:①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的吸收热所伴随的热效应。在中学阶段只讨论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反应的中和热。
②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与OH-化合生成H2O,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③中和热必须指生成 1mol水放出的热量。
【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引言]上节课我们刚刚认识了中和热,本节课我们就来亲自测一下强酸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板书] 实验二 中和热的测定
[设问]我们利用什么原理来测定酸、碱反应的中和热呢?
[板书]实验原理
[问]中和热与反应热是否相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
本节课,我们取一定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哪些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测出它们的反应热呢?请大家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板书]
Q=mcXXXXXt? ①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XXXXX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问]我们如何得到上述数据呢?
[生]m的质量为所用酸、碱的质量和,测出参加反应的酸、碱质量相加即可;c需要查阅,XXXXXt可用温度计测出反应前后的温度相减得到。
[问]酸、碱反应时,我们用的是它的稀溶液,它们的质量应怎样得到?
[生]量出它们的体积,再乘以它们的密度即可。
[师]如此说来,上述计算Q的式子可表示为
[板书]Q=(V酸XXXXX酸+V碱XXXXX碱)XXXXXcXXXXX(t2-t1)? ②
[讲解]本实验中,我们所用一元酸、一元碱的体积均为50 mL,它们的浓度分别为
0.50 mol/L和0.55 mol/L。由于是稀溶液,且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地认为,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均为1 g/cm3,且中和后所得溶液的比热容为 4.18 J/(gXXXXX℃)
[板书]V酸=V碱=50 mL。
c酸=0.50 mol/L c碱=0.55 mol/L。
XXXXX酸=XXXXX碱=1 g/cm3
c=4.18 J/(gXXXXX℃)
[师]请大家把以上数据代入式②,得出Q的表示式。其中热量的单位用kJ。
[学生得出结果后回答]
[教师板书]Q=0.418(t2-t1)kJ ③
思考:③式表示的是不是该反应的反应热?是中和热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设问]该反应的中和热应怎样表示呢?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
[学生板书]XXXXXH=-kJ/mol
[过渡]下面,我们便根据以上原理,利用实验台上已有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测定酸、碱反应中和热的实验步骤。
[板书]实验步骤
[阅读教材实验步骤]
(4)实验步骤:
步骤一:
思考: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对此装置,你有何更好的建议?
步骤二
思考:温度计上的酸为何要用水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能否倒入小烧杯?为什么?
步骤三:
步骤四:
思考: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实验中所用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比为何不是1∶1 而是NaOH过量?若用HCl过量行吗?
步骤五:数据处理上,以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为计算依据。取盐酸和NaOH溶液的密度为1 gXXXXXcm-3。忽略实验装置的比热容。取盐酸质量为m1、NaOH溶液质量为m2,反应后溶液比热容c=4.18 JXXXXXg-1XXXXX℃-1,则实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生成1 mol H2O时的XXXXXH= 。
学生在学案上完成实验步骤并讨论思考问题,教师点评。
【问题探究】
1 本实验中若把50 mL 0.50 mol/L的盐酸改为50 mL 0.50 mol/L醋酸,所测结果是否会有所变化?为什么?
2 若改用100 mL 0.50 mol/L的盐酸和10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所测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实验结果的二倍(假定各步操作没有失误)?
[学生讨论,并回答讨论结果]
【课堂检测】
50 mL 0.50 mol/L盐酸与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在图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
(4)实验中改用60 mL 0.50 mol/L盐酸跟50 mL 0.55 mol/L NaOH溶液进行反应, 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填“相等”“不相等”)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用50 mL 0.50mol/L 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中和热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实验二 中和热的测定
实验原理:
Q=mcXXXXXt ①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XXXXX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Q=(V酸XXXXX酸+V碱XXXXX碱)XXXXXcXXXXX(t2-t1) ②
V酸=V碱=50 mL。
c酸=0.50 mol/L c碱=0.55 mol/L
XXXXX酸=XXXXX碱=1 g/cm3
c=4.18 J/(gXXXXX℃)
Q=0.418(t2-t1)kJ ③
XXXXXH=-kJ/mol
实验步骤
【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简单,学生容易接受,但是细节很多,容易在练习和考试中出错,怎么能让学生真正接受理解概念的含义,并减少出错的几率呢?这节课,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先让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相关学案;在课堂上,以问题带知识,使学生更深入理解知识点,并辅以相应练习,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在“中和热”的概念学习中,设置了相关问题“什么是酸碱中和反应,其本质是什么?为何规定为稀溶液,稀溶液的标准是什么?浓的溶液为什么不可以?弱酸弱碱对中和热有何影响?规定生成1mol水为标准,有何好处?中和热为正数还是负数?”,使学生能理解中和热概念中“稀溶液”“1mol”的意义,弱酸弱碱对中和热的理解等。
通过高中必修化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并不陌生,在之前学生对反应热已经有了一个定性的认识,这是第一次系统定量研究反应热。实验原理是学习的关键,学生必须对原理能够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学生有一定的物理方面的知识,对热能的测定并不是一无所知,所以在课堂上采用启发的方式,让学生从仪器组装、试剂选择、计算推导、误差分析等方面自己完成试验,学习测定中和热的方法。
??以上是这一课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配合,认真思考,气氛活跃。课堂上设置的大多数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都能得出正确结论。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掌握程度良好,大多数学生都能良好完成学习任务。
??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通过正确的引导,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做到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为目的,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
同时也有很多注意事项,例如作为量热器的仪器装置,保温隔热的效果一定要好,以保证实验时的保温隔热效果,一定要使小烧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失。盐酸和氢氧化钠浓度配置须准确,且氢氧化钠的浓度必须稍大于盐酸的浓度。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浸没在溶液中,而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后再读数,以提高所测温度的精度。实验动作要快,以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张培培中和反应热的测定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