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铜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kiss_mywife”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3-01 03:45:38 举报文档

以下为《铁铜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1)专题三第二单元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铁铜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Fe2+与Fe3+的性质、转化以及铁铜化合物的应用。在教学中应注意把实验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新问题,将探索引向深入。并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氧化还原的观点理解Fe2+与Fe3+转化的实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反应过程。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认识更完整、更系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化学的魅力。

【学生分析】

铁、铜是人类使用最早、最广泛的两种金属,在初中时学习的“铁、铜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氧气、酸、盐等)”等,高中已学习了“氯气与铁、铜的反应”,同时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另外在“研究物质实验方法”、“氯、溴、碘及其化合物”、“钠、镁、铝及其化合物”等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学生也具备一些探究、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特别是逐步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Fe3+的氧化性,认识Fe2+和Fe3+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Fe3+、Fe2+的性质及相互转化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从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铁、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鉴别Fe2+和Fe3+,“铁三角”的形成;Fe2+和Fe3+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

(2)难点:从Fe2+和Fe3+相互转化,“铁三角”的形成。

【教学过程】

A、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贯彻课改精神,在学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自学掌握基础知识,记录学习中生成的问题。

B、交流展示

【引入】贫血症状开药方,亚铁药物的严密加糖衣包装为什么?

课前热热身

【设计意图】:对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为本节内容学习做铺垫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展示小组自主课上的学习成果与困惑。

【设计意图】展示自学中生成的问题。

【活动与探究】

要求:1、根据实验目的和所给试剂设计实验方案。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3、记录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Fe2+和Fe3+的相互转化

【实验探究】:实验室提供下列试剂:铁粉、0.1mol·L-1FeCl3溶液、0.1mol·L-1FeCl2溶液、硫氰化钾(KSCN)溶液、双氧水(H2O2)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基本原理,提出Fe2+和Fe3+的相互转化条件的假设

2、设计Fe2+和Fe3+的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转化类型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



Fe2+→Fe3+

?

?







Fe3+→Fe2+



?





小结:

Fe2+ Fe3+

具有_______性 具有________性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解决本节的重、难点知识,通过实验方案的讨论确立,让学生明确要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小试牛刀】:

1、某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氯水,溶液立即变为血红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

A. Fe3+ B. Fe2+ C. Cu2+ D. Zn2+

2、能与Fe3+反应且能证明Fe3+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是:( )

①KSCN ②Fe ③FeCl2④NaCl

A.④ B. ① C.③ D. ②

[学以致用]

1、在配制含Fe2+的溶液时,常向溶液中加入少量 ,使被氧气氧化形成的Fe3+转化为Fe2+,离子方程式为 。

2、正常人体里所含的铁,差不多有3/4以Fe2+离子的形式,结合在一种能携带氧分子的血红蛋白中,若误食亚硝酸盐(具有较强氧化性)则导致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而中毒。服用维生素C可解除亚硝酸盐中毒。 请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解释:

(1)误食亚硝酸盐中毒的原因。

(2)维生素C可解毒的原因

3、如何除去杂质,提纯下列各物质

混合物成分

提纯所用试剂的化学式



(1)FeCl2中含少量FeCl3杂质





(2)FeCl3中含少量FeCl2杂质





(3)FeSO4中含少量CuSO4杂质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题目,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也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并在此处回扣课程引入环节。

五、小组内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扫清最后学习障碍。

【小结】

【成果检测】

1.下列物质中,不能由Fe跟非金属单质直接化合而成的是 ( )

A Fe3O4 B FeBr3 C FeCl3 D FeCl2

2.铁屑溶于过量的盐酸后,在加入下列物质,会有三价铁生成的是 ( )

A、硫酸 B、氯水 C、硫酸锌 D、氯化铜

3.向某晶体的溶液中加入Fe2+的溶液无明显变化,当滴加几滴溴水后,混合液出现血红色,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Fe3+的氧化性比溴的氧化性强 B、该晶体中一定含有SCN-

C、Fe2+ 与SCN-不能形成血红色化合物 D、Fe2+被溴氧化成Fe3+

4、某化工厂为消除所排出的废气中Cl2对环境的污染,将含Cl2的废气通过含铁单质的FeCl2溶液中即可有效地除去Cl2,这一处理过程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处理过程中需要定期添加的原料是      。

【设计意图】题的难度上升,进一步巩固所学。

【我的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从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畅谈收获,并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下作业】

必做题 课本P77 1、2、3、4、5、6、8.

选做题: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达到巩固知识和提高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整体构思是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探究化学、用化学视角关注生产生活”。设置不同层次问题情景为教学主线,紧密围绕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合理地开发使用了教材。在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以自主学习、探究实验、合作学习等获取和建构新的知识。

知识层面,以“铁三角”知识建构为线索,使学生掌握了铁铜的性质和Fe2+、Fe3+的鉴别和相互转化等新知识;

能力层面,营造师生互动的激情氛围,通过信息加工、讨论交流、实验体验、归纳提升等途径,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科观念层面,针对元素及化合物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凸显了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化学学科的元素观、转化观及化学价值观等,实现了对学科观念的建构。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铁铜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