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育德案例 陈某某(《半截蜡烛》案例)

本文由用户“zhangxiaoyan1012”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5 21:06:26 举报文档

以下为《语文 育德案例 陈某某(《半截蜡烛》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抓人物特点,学习表达方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半截蜡烛》爱国主义教育案例

*** 陈某某

一、背景资料。

语文教学讲究的就是“文道统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经历;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发展过程;关注文本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组织教学;关注爱国主义教育。在语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落实德育一体化,达到文道统一。

二、学情分析。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但文章的语言之间巧妙的连接也是学习课文的难点。

三、教学理念。

小学阶段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一条就要求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_*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必须要落到实处。

这篇文章具有故事性文章特点,六要素明确,线索清晰,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含义深刻。怎么有效地处理语言文字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两者的关系呢?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重点落于抓故事性文章特点,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主人公深深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环节及反思。

教学过程:

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危险,母子三人还能想出巧妙的办法,保护蜡烛,保护情报,你觉得他们怎么样?

轻声读课文,你是从哪些关键语句体会到的?认真读读课文,自己圈圈划划相关的内容。如果有疑问,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讨论。

1、伯诺德夫人

(1)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作为母亲,伯诺德夫人是怎样身先士卒的呢?(生交流)这就是她的表现,出示句子: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

请你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你从哪些关键词句体会到了她的机智勇敢?

(2)交流反馈。

预设一:“急忙”——为了抢时间,为了保护孩子,多么勇敢、多么机智!

预设二:“轻轻”—— 急而不慌,镇定自若!多么勇敢!

预设三:“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3)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读伯诺德夫人的话,想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小结:为了抢时间,保护孩子,伯诺德夫人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但她急而不慌,镇定自若,轻轻地把蜡烛吹熄。多么勇敢,多么机智!

2、杰克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是否真正过去了呢?(没有)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面对母亲的失败,面对依然存在的危机,杰克,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挺身而出,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交流,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

质疑:★杰克主动为德国强盗搬柴生火,让他们取暖,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借机端走蜡烛。这时候他心里急吗?为什么还会“慢慢地站起来”?

(3)面对敌人厉声呵斥、一把夺回烛台,杰克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句子: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理解“从容”,他在什么情况下显得如此“从容”?

杰克默默地坐着,此时此刻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4)品悟环境的危急

(1)交流: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蜡烛越来越短,烛光越来越微弱,暗示着秘密就要暴露,一家三口的生命已越来越危险,情况紧急!)

3、杰奎琳 (可爱、礼貌、聪明、镇定)

(1)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

你想可以用用哪些词来形容当时的情况?

通过朗读来加以体会。

(2)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女儿杰奎琳请求德国军人,让她带着蜡烛上楼睡觉,她成功了,我们也如释重负。

杰奎琳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她为什么会成功呢?

(3)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反馈。

(4)说来也巧,司令官正好有一位与杰奎琳差不多大的小女儿;更巧的是,在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有惊无险的背后,透露出的是一家三口保护蜡烛时的机智勇敢、沉着镇静。

4、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5、从三个人物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热爱祖国)

6、师小结:是啊,深深的爱国情怀支撑着伯诺德夫人和三个孩子机智勇敢地对抗德国军官的搜查,让他们能保住秘密情报,保住祖国的安宁。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物的特点刻画细致入微,通过精准到位的语言写出了每个人物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从而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为了落实表达方法的指导,我采用了从扶到放的教学方法,指导伯诺德夫人如何做的时候,采用了一步一步指导的方法,先让学生读课文第3节,划出伯诺德具体怎么做的句子,圈出关键词,想想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概括的语言进行批注人物性格特点。一步步的指导过程就是一个学法指导的过程。然后,我再放手,让学生根据这种学习方法自己学习课文第5——7节,划出句子,圈出词语,批注人物特点,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深入体会人特点。交流的过程中,把重点落在小女儿杰奎琳的语言上。杰奎琳就是那么短短的一句话语,保住了情报,保住了情报站,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我让学生细细读读杰奎琳的语言,感受她的方法为什么会成功。孩子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杰奎琳的礼貌、可爱、机智、勇敢,这些都是她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表达方式,知道怎么通过语言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主人公们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爱国精神。

五、课后点评。

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每篇文章在谋篇布局、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把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落到实处。教学过程要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关注课堂,才能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怀。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语文 育德案例 陈某某(《半截蜡烛》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