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原电池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高二化学第四章 第一节原电池教学设计
西吉中学 马某某
课 题
第四章 第一节 原电池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能力
1. 让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
与
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态度
情感与
价值观
1.通过现实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
2.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手段
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以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聆听并思考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第一节:原电池
【引导学生复习】:
基本知识:
原电池的反应概念及本质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工作原理
2.基础实验:根据装置图,写出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总反应方程式:Zn + 2H+ = Zn 2+ + H2
(负极)锌片:Zn-2e -= Zn 2+
(正极)铜片:2H++2e-= H2
【练习】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
【投影】
探究任务
请根据Zn + CuSO4 = ZnSO4 + Cu这个氧化还原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
试剂和仪器:,锌片 ,铜片,,电流表,导线,烧杯 ,硫酸铜溶液。
投影展示学生成果:
选择方案
都发现随着上述实验时间的延续,电流计的指针偏转的角度逐渐减小,最终又没有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全部铜覆盖。
分析:由于锌片与硫酸铜溶液直接接触,在反应一段时间后,难以避免溶液中有铜离子在锌片表面直接还原,一旦有少量的铜在锌片表面析出,即在负极(锌)表面也构成了原电池,进一步加速铜在负极锌表面析出,致使向外输出的电流强度减弱。当锌片表面完全被铜覆盖后,不在构成原电池了,也就没有电流在产生。
思考:作为原电池,其功能就是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上述实验中在负极上的变化趋势影响了供电效率,不能做使用电源,如何改进呢?
是否可以设法阻止溶液中的铜离子在负极锌片上被还原?
如何改进: ??
投影展示交流学生草案,分析可行性
(组织学生自己解决观察到的现象)
利用幻灯片引导学生探讨
预测方案.
用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盐桥,将置有锌片的ZnSO4溶液和置有铜片的CuSO4溶液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并在中间串联一个电流计,
【动画演示】
【投影】盐桥的作用:
(1)使整个装置构成通路,代替两溶液直接接触。
(2)平衡电荷。
【归纳并分析】
由两个半电池组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再以适当方式连接,可以获得持续稳定电流。
①在这类电池中,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为负极,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为正极,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
②在原电池的内部,两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并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运动而形成内电路。
从而得到持续稳定地电流
【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容
体验电池
【小结】1原电池定义和本质
2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3原电池工作原理
4双液原电池及盐桥工作原理
【作业】设计铜银双液原电池
【板书设计】1原电池定义和本质
2原电池形成条件 3原电池的设计和改进
4双液原电池结构和工作原理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原电池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