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作业题目:
完成并提交一篇“教学设计及反思”作业。
作业要求:
1.教学设计及反思请参照模版要求填写;
2.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成绩将视为不合格;
3. 字数在400以上。
附件:教学设计及反思模版
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名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姓名:
黄某某
工作单位:
何店一中
学科年级:
语文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诗五首》中的一首。这首诗作于公元761年,杜甫一家因饱受战乱之苦,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盖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不幸马上来临,一场大风把他的茅草屋掀了,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挥手写下了《茅》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课《诗词五首》,都是借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后,学生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本诗虽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永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并且本诗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而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精神上也能受到熏陶。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掌握本诗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升对古诗文的阅读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圣杜甫借本诗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精神。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2、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们在初一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一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4岁左右的初中生,他们成长在没有风雨的21世纪,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有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最好。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古诗中有一种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课题及作者)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
介绍诗歌背景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1、背诵《春望》
2、 回忆杜甫的相关资料(朝代、字号、称誉等)
3、说说杜甫所处时代的时局特征和社会状况。(投影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
1、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2、学生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复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新的知识。
字词乐园
字词的注音
2、字词的含义
怒号 三重 布衾 大庇 突兀
秋高 三重茅 忍能 俄顷 漠漠
衾 丧乱 何某某 突兀 见此屋
检查预习情况
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
(1)先让学生齐某某,并提醒学生在齐某某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某某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2)齐某某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3)最后,教师进行范读。(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节诗
①作者用哪个词语描述秋风的?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呢?
② “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③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赏析第二诗节
①“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当时杜甫写作此诗时才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
②群童为何抱茅?
③“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3)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学生回答:下雨)
设计问题①: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设计问题②: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4)赏析第四诗节
①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②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③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很自然引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某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④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4)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3、品评鉴赏
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此句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1)齐某某诗歌;(2)在其他同学朗读的同时,边听边对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做简单的批注。
先独立思考问题,然后 小组合作交流,派代表汇报交流成果,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对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在朗读过程中能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所以说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本节课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五、教学策略选择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评价设计
项目
15分满分
预习情况(5分)
朗读能力(5分)
课堂表现(5分)
总分
七、教学课件
/
八、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心情苦痛
群童抱茅,倚杖叹息 无可奈何
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
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直抒胸臆
(博大胸襟 崇高理想)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九、教学反思
语言赏析还不够地道,这也是我备课时深感困惑的地方,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语言特色,从而深刻解读杜甫带着崇高理想的生命状态,挖掘人物背后的厚重的文化意蕴。对这一点,我自觉只做到了蜻蜓点水。
在开头初读把握较长句子时,对学生朗读节奏划分的指导不够,以致在这一环节耗时过多,影响了下面的教学环节;又如在三读质疑中给学生时间不足,不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学生发言的评价不够到位;再如最后学生五读揣摩诵读时,只时简单提出来要求,没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因而学生还读得不够好等等。这些都有待日后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