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17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小学 郑某某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画面,使学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体会动物的语言、心理,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2.借助插图,去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动画激趣:观看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提示:注意观察小蝌蚪的身体变化。
【设计意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水墨动画的一个代表作,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既能了解课文内容,也能受到艺术熏陶,感受水墨画的魅力。】
二、动画印象回归文字,进入课文学习:
1、整体感知:
指名分段读,想一想:
小蝌蚪找妈妈找了几次?它们在路上遇见了谁?在文中画出来。教师进行板书。
(三次、鲤鱼、乌龟、青蛙。)
2、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内容同插图有联系?
2)分别请学生读二、三、四自然段,再请学生根据自然段的内容找到相关的图片把图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与插图相对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文字图片分析整合能力。】
3)同桌之间试着结合图画讲一讲课文的内容:
(第二自然段开始介绍小蝌蚪的变化,几天以后,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向鲤鱼妈妈打听自己妈妈去了哪里,从鲤鱼妈妈那里他得知: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第三自然段写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他看见乌龟后,错认乌龟为自己的妈妈,从乌龟妈妈那里得知:自己的妈妈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唱起歌来顶呱呱。第四自然段写过了几天,小蝌蚪尾巴变短了,变成了小青蛙。在荷叶上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教师:整个找妈妈的过程,课文是抓住了动物的语言和动作来描写的。自己认真地读读,找出描写动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词语,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体会为什么这样写。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已经对语言和动作描写有了一定基础认知,在阅读中养成他们用不同符号来记录的习惯,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结合学生说的,教师板书有关动词:
“迎” “追” “游”
学生结合插图体会几个动词的意思。教师适时引导。
(结合学生的体会,教师小结:小蝌蚪“迎上去”说明小蝌蚪与鲤鱼游的方向是相对的,他们在有礼貌地打听。鲤鱼妈妈的一番话,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看见乌龟后,就“追上去”说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乌龟在前,小蝌蚪在后,表现出小蝌蚪急于找到自己妈妈的心情。乌龟的话使小蝌蚪进一步了解了妈妈的外形特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唱起歌来顶呱呱。”小蝌蚪看见青蛙妈妈后,就“游过去”说明他看见妈妈后,十分高兴。 )
4)根据画面内容,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自由读
指名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还可以说说读书时有什么困难?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有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难度稍大,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事例进行点拨指导,力求学生在体会情感后真实流露。】
结合学生的朗读,教师进行指导:小蝌蚪想找妈妈,他们询问鲤鱼妈妈时,要有礼貌,读出渴望找到妈妈的心情;鲤鱼妈妈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为什么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紧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以兴趣为前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激励的效用是无限的。在获得成功发现的同时,孩子们往往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相信,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用心去引导,孩子们一定会喜欢阅读,喜欢语文的。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