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穆某某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水的净化》
学科
科学
学段 中段
年级
三年级
相关
领域
物质科学
教材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二册三年级第二学期3.水的净化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穆某某
***小学
***
讲课者
穆某某
***小学
***
指导者
李 勇
***小学
***
课件制作者
穆某某
***小学
***
其他参与者
赵某某、邱某某
蒲某某、十渡中心小学
***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在逐渐深入的情境中,利用有结构的材料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启发新知,从而建构完整的科学概念。
具体说明: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人的智力发展与人经历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直接关系。儿童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和成人比尚不完全,并且不同的个体所经历的事物和对事物的看法也存在差别。在儿童已有科学概念中,有一些是错误的,当遇到新的事物时,趋向于用已有概念解释新事物,当不能成功时,则产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协调。为了消除这些不协调,现有的认知结构必须要修改,在科学课上,就需要给孩子搭起“支架”,帮助孩子对这些概念进行重组,从中得到发展。所以科学教育要基于儿童前概念展开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利用儿童原有概念,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出新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得到发展。最终目的不仅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正确的科学概念,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对教学策略及方法的思考:
“师出示一杯不干净的水,谈话:这杯水能喝吗?为什么?”(创设情境)——“学生通过实物观察,知道水里有泥沙,有杂质,通过已有生活经验还知道水里有细菌”(探测学生前概念)——“利用原有知识学生认识水净化的方法”(产生新问题)——“观察沉淀,过滤两个实验的现象”(引发认知冲突)——“沉淀和过滤这两个分别能够净化水里的什么物质”(分析解释)——“水净化的方法都有哪些”(建构概念)——“讨论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拓展讨论)。
《水的净化》这一节课,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生活中的水这一单元第三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对水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建立的。本课重点内容是探究水的净化方法。日常生活中水净化的方法非常的多,学生的认知程度各不相同,让学生充分掌握水净化的知识,我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打破以往教学常规,充分利用身边简单的东西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更直观、更容易的接受水的净化方法。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和概念,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注重通过教学促进儿童的科学学习。当代研究者认为,儿童概念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这固然和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而日常生活中成人语言的错误引导和教师过多采用讲述法教学也是重要因素。如果教师不关注儿童已有的概念并提供学习者有效的机会去更正他们原本的概念,而是直接告诉儿童正确的概念,就会导致儿童对科学概念的不理解。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概念,主动地去建构概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理论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是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过程。一般而言,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首先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处于一个平衡;如果原有图式无法同化新的刺激,个体便要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由一个低级的平衡达到一个高级的平衡。个体的认知图式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对小学科学教师而言,要基于儿童原有图式进行教学。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科学概念具有高级特性:理解性和创新性;日常(自发)概念具有经验性和体验性。科学概念的发展要求自发概念的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学生现实发展水平与这个高度之间的差距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是促成这种发展的关键。维果茨基主张教师要通过和儿童的自发认识“对话”来促进儿童的发展,要提供“支架”帮助儿童的知识建构。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要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应设置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此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求,并通过亲身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完成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水的净化》是科学第二册《生活中的水》这一单元的第三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水的净化》这一课用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课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水的净化有哪些方法,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净化水,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了发展,自我保护意识也会得到提高,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有很大作用。所以把水的净化的方法作为本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第一册和第二册与本课相关的内容:
(水的性质,水是单一物质)
(流动的水有力量)
(节约用水的方法)
(水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结合以往经验和对教材的梳理,对本课教学内容分析如下:
本课从介绍自然水域的水中混有杂质和细菌等需要净化这一话题直接入手,介绍水的三种净化方法;并展示了人们引用自来水的净化过程。通过阅读,介绍了北京自来水的水源情。
本课内容首先教师出示一杯脏水,水中混有杂质和细菌等,需要净化。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教给学生三种常见的净水方法。
澄清(沉淀),用来除去水中一部分不易溶解于水的、密度比水大的、颗粒比较大的杂质。
过滤,用来除去水中不易溶解于水的、密度比水小的和颗粒比较小的杂质。
消毒,把水煮沸,或者把消毒药品放入水中,杀死水中看不见的细菌。
然后,介绍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利用水泵把江、河、湖或地下水引入自来水厂,经过澄清池、过滤池、加消毒剂把水净化,然后再利用水泵把清水池的水送至千家万户。
最后,阅读,介绍北京市自来水的水源情况。
学生情况: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对三年级学生关于本课的前认知有一些了解,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会受个人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差异。今年三年级这个年龄段学生对于本课的认知水平如何,我还需要对学生们进行前测,以便更好的制定教学计划。
学生对水的净化知识原有认知情况:
调 查 一: 被测班级:三(1)班 人数:28人
被测题目一: 什么叫沉淀?
学生回答:答案:满意(10人) 比较满意(5人) 不满意(13人)
分析:通过前测结果进行分析来看,36%的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事例,完整的把沉淀现象描述清楚,知道利用沉淀的方法可以把难溶于水且颗粒大的杂质去除。一些颗粒小的和细菌不能去除。19%的学生对沉淀概念比较模糊,描述的时候结果有点沾边,但不具体。45%的学生对沉淀知识完全不理解。
题目二:2水中放入明矾,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杯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细心(18人) 比较细心(8人) 不细心(2人)
分析;通过前测结果进行分析来看,64%的学生能够认真细致的进行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学生知道了水里有泥沙,有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有细菌,有一些其它杂质,他们观察的比较全面、透彻。29%的学生也进行了认真观察,但整理时总结的不全面,出现了漏项现象。7%的学生没有认真去做,最后什么也不懂。
调 查 二: 被测班级:三(2)班 人数:26人
被测题目: 用澄清、过滤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不溶解的杂质,那么怎样才能 杀死可饮用水中看不见得细菌呢?
学生回答:两种(11人) 一种(15人)
分析:通过前测结果进行分析来看,42%的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加热、放消毒药品进行消毒,他们社会知识比较丰富,思路开阔,解决问题能力较强。58%的学生只能说出用加热的方法给水消毒。
教学方式:
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技术准备:多媒体展示、观察实验、分组实验、分析讨论。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重点:学生通过实验、交流认识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难点:学生初步学会用过滤的方法净化水。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出示一杯不干净的水)
2、谈话:这杯水能喝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想到水不干净,因为水中有杂质和细菌,必须祛除。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已有认知】
3、谈话:我们把水中的杂质和细菌祛除的过程叫水的净化。
师板书课题:水的净化
4、谈话:你有什么办法除去水中的杂质和细菌呢?
师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积极发言,汇报。
问题探究,合作评价
1、认识沉淀
活动一:用“澄清”的方法除去水中的杂质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填写实验报告单,汇报实验结果。
师提问:利用澄清的方法去除水中不溶于水且颗粒大的杂质,水能喝了吗?大家仔细看,水里还有什么?怎么办?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水不能喝。水里还有植物的残体和细菌。)
认识过滤。
活动二: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不溶于水且颗粒较小的杂质。(教师只给了学生一个矿泉水瓶,怎样去设计呢?)
学生一:往矿泉水瓶里放砂子,放石子,放活性炭。
学生二:往瓶子里放棉布。
学生三:往瓶子里放棉花。
学生四:往瓶子里放卫生纸。
学生五:往瓶子里放餐巾纸。等。
师:大家看看学生的设计,都非常好,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方案?
学生讨论:一致选择学生五同学的方案。(方便、简单、容易准备,卫生等)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讨论,汇报结果。
师:水非常清了,能喝了吗?
生:不能,水里有细菌,(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认识消毒
活动三:通过加热、加消毒药品进行消毒。
谈话:我们生活中的水又是怎样净化的呢?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加热、加消毒药品。)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先把水放置一会儿,然后过滤,最后消毒。(根据学生的想法进行引导)
三|拓展讨论,合作评价
教师利用视频介绍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四、调查十渡地区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1. 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本节科学课中,教师利用随堂观察法、随机提问法以及课后检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观察记录的能力,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概念的掌握程度。
2.后 测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什么叫沉淀?
2、水中放入明矾,搅拌后,静置一会儿,观察杯中的水有什么变化。
3、什么叫过滤?
4、小组合作,按照教材页方法除去泥水中不溶解的杂质。
5、用澄清、过滤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不溶解的杂质,那么怎样才能 杀死可饮用水中堪布见得细菌呢?
6、什么叫消毒?
自来水是怎么来的?
8、小军和朋友到野外游玩,由于天气太热,所带的水喝光了,遇到了一个混水湾,他们是怎样获得干净水的?
评价量规:
净化水的方法很多,你都知道那些?
层次一:知道1一3种净化水的方法
层次二:知道3一5种净化水的方法
层次三:知道5一7种净化水的方法
2、小军和朋友到野外游玩,由于天气太热,所带的水喝光了,遇到了一个混水湾,他们是怎样获得干净水的?
层次一:知道1种野外生存净化水的方法
层次二:知道2种野外生存净化水的方法
层次三:知道3种野外生存净化水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 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概念建构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会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了解,但是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不够全面和深入。没有切实了解学生的真正所需是什么,学生对已有知识的重复学习,或对要研究内容的模糊理解,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的去建构科学概念。本课课前对学生进行了较全面的前测,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对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学生真正渴望探究的知识是什么,从而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过程。
2. 利用身边,简单的材料帮助学生通过形象事物建构抽象概念。
以往教学中,没有深入研究材料对于教学所起的作用。本课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打破教学常规,选择身边好找,简单的材料,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出净化水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在野外生存又长了一项本领。从而建构完整的概念。
教学反思
基于对本课的分析,我进行了多次课堂实践,总结经验如下:
教学语言逻辑关系需加强。细节决定成败,教师的语言应该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不是模棱连某某,学生没有目的的分类。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这个部分进行了改进。
实验设计需要规范精确。在进行写教案时,我加以了深思,教科书上的实验丰富,实验仪器复杂,操作起来中规中矩,系统知识较强,给学生提供了知识保障。但在野外时,如果发生了没有水的情况,怎么办?在这时,我们应该利用所学知识,利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净化水,度过缺水危机,所以我教学生利用虹吸法净化水,利用太阳能净化水,教给学生遇到突发事件,主动解决的能力。
附件:
班级 : 组别 : 时间:
实 验 现 象
实验一
实验二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穆某某水的净化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