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能很好地体现这个“基本特点”的语文课并不多见。按理说,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载体,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学得最得心应手的学科,学习的效果也应该是令人满意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所以,专家们在寻找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人指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显现着生命的灵动。我觉得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的是要“把语文课上到孩子的心里去”,因为只有语文课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沉浸于学习语文的氛围之中,这样的课堂才会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完美的统一起来。而当前,语文课离这样的境界似乎还很遥远。下面先列举一些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亟待解决的现象,并由此谈谈相应的对策。
现象之一:无序剖析,思维零碎散乱。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不少教师对其精神实质并不了然于心,以致在实践中走上了的歧路。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流行语常常挂在语文教师的嘴上:在初读课文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所谓的研读课文时,“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在解决问题时,“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展开讨论。”……这些流行语之后,课堂常常举手如林,但学生往往是只顾自己读,只顾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说完,至于别人读的哪一句,至于别人对同一个问题是怎样理解的,都成了因“事不关己”而“高高挂起”。再加上,学生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整体感知,就匆匆进入领悟文章语句的内在含蕴,学生的理解也就注定不可能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学生各自为阵,你读喜欢的这一句,他读喜欢的那一句,你谈对这一句的理解,他谈对那一句的理解,把文章支解得七零八落,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这严重地破坏了课文的整体美,长期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严密性。
现象之二:浮于表面,认识浅尝辄止。
上文所列现象普遍存在,尽管课堂气氛很是热闹,学生发言的面也很广泛,还美其名曰“实施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其实,这种表面热闹的背后,隐藏的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严重丧失,隐藏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在含蕴理解的不到位,隐藏的是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停滞不前。
另一种“浮于表面”的现象则是“串讲串问”,这种教学方式依然在肆意泛滥。教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问,学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答,教学过程很是顺当,学生思维没有阻隔,学生成了答问的机器。这种教学方式使人担心的是,学生读书一旦没有了教师的提问,学生自主阅读将处于一种怎样的水平状态?担心之二,这些学生不需要经过认真研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现成答案,这些问题“问”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无庸质疑,这种浅尝辄止“串讲串问”的教学方式将严重阻碍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现象之三:远离生活,课堂枯燥乏味。
不管是哪种教材都不可能完全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区域特点,致使客观上缺少现代媒体的学校教师“照本宣科”,这似乎还情有可原。但有的课文与身边的人、事、景、物有联系,不少教师也视而不见,课堂上还是机械地停留在“教教材”上,这就是教师的主观问题。我曾经听过一位乡村教师教苏教版二年级教材《秋游》,这位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将课文内容制作成图片,上课伊始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并要求学生看“课件”说话,可学生积极性并不高,课堂气氛压抑,说话成了复述课文内容。我把目光转向了窗外,窗外就是秋天的田野。我想,只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哪怕是通过窗户向外看一看,就可以亲身体验到:稻子的金黄、高粱的火红、棉花的雪白、天空的瓦蓝,以及云朵的多姿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到底,就是强调学生的“体验”。比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教材《天鹅的故事》,要真切地感受天鹅勇敢奉献的精神,在教学第五自然段:天鹅“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时,不妨让学生说说自己从高处跌到地上的疼痛的感觉,进而体验:天鹅不是“跌”,是一次又一次地“沉重的一击”,那该是多么的疼痛难忍!有了这样的比较体验,天鹅的勇士形象就会立体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不会像“贴标签”一样只是嘴上说说。体验,因为结合了学生的切身实际,所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就一定会受到震撼,其思想与情感的熏陶也就会发生深远的影响。
把语文课上到孩子的心里去,应该成为我们永远追求的境界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