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对“统编语文八上教材整体介绍及教学建议”的认识与理解---魏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对“统编语文八上教材整体介绍及教学建议”的认识与理解。
统编课文的选择,强调四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还要兼顾时代性。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比如收入的古诗文共124篇,约占所有课文的51.5%,平均每个年级40篇左右。体裁也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都有收录。此外,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的比重。
统编教材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由此落实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新教材体现知识体系和能力点有5个渠道:第一是教师用书。每个学段、单元,甚至每一课要学习哪些基本的知识,进行哪些必要的训练,都一目了然。第二,每个单元的导语,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包括知识点或能力点,都有提示。第三是每一课的思考题和拓展题,一定有一到两题是按照相关的知识点或者能力点来设计的。第四综合性学习、写作、名著选读等方面,都有学习方法或者训练目标等提示,有的还比较具体。第五,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联系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
新教材采用更加灵活的单元结构,即“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中。 综合性学习每册安排了三次,名著导读安排了两次,口语交际分散到教材各部分。语文知识。
新教材将原来的“精读课文”改为“教读课文”,“略读课文”改为“自读课文”,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结构。教读课以老师讲为主,自读课就让学生自主阅读。教读课应当根据课文内容、文体以及单元要求的教学目标,来设计不同的教案,突出每一课的特点和重点。
新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加强了“名著导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导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比如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都各有方法引导。另外,大多数课后思考题和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
新教材力图突破既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写作方法的引导。初一两个学期共12次写作课,每个单元一次,每次都突出一个训练点,而且写作方法和技能训练的设计编排照顾到教学顺序。
指统编教材的课文篇数减少,由原来的每册30篇减为24篇,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但是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初中古诗文总计130篇(首),约占总篇目的53%,比原来的人教版有提高;另外,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所占比例也有所增加。
统编教材建立了一套助学体系,让教师没有教参也能教学,让学生没有教辅也能自学,方便了教与学。助学系统首先体现在“预习”上,教材在教读课文前设置了“预习”,它兼有助学和作业的双重功能,引导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主要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设计,旨在激发阅读兴趣,引起阅读期待,布置资料收集,提供阅读方法,引发深入思考。如七上第一课《春》的预习,第一段文字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并联系描写春天的诗文,把握文人笔下春天的特点;第二段文字点出课文的整体风格——“像一首诗”,阅读中要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文章优美的景色,这是在指点阅读策略。
助学系统其次体现在“旁批”上,教材在一些自读课文旁设有旁批,引导学生自读,旁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力避结论的直接呈现,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
助学系统其三体现在“写作”和“补白”上,每个单元的写作都编写了相应的写作知识介绍,用来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知识,掌握写作方法。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材在空白处设置了数十则知识短文,介绍一些语法、修辞知识,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助学系统最后体现在“课后练习”上,教读课文后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感情,思考作品主题,品味语言,积累词语,解决疑难问题。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对“统编语文八上教材整体介绍及教学建议”的认识与理解---魏某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