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 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2)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四、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多媒体动画、分析讲解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展示图片
在实验室中,我们会经常看见这些颜色各异的液体,它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题1.溶液的形成
观察、思考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起学生探究欲,及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
【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探究活动一】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某某。
药品:红糖、食盐、泥土、植物油。
仪器:玻璃棒、100 mL小烧杯(4)、药匙。
?
红糖
食盐
泥土
植物油
现象
?
?
?
结论
?
?
?
【提问】
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
【小结】红糖和食盐消失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液体,它们是溶液;而泥土和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浑浊的液体,我们形象的叫它们浊液。
2、为什么红糖和食盐最终会消失在水中?(观察蔗糖溶解的微观示意动画。)
【小结】构成蔗糖的微粒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去,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
讨论,观看动画
听讲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全面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说明物质在溶液中是以分子或者离子的形式存在。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获得了两种溶液,请同学们结合下列问题思考,这几种溶液有什么共同特征?
1.它们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红糖溶液各部分颜色深浅是否一样?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红糖溶液,与原来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了固体?
【概念】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小结】
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 2.稳定性 3.混合物
(解释均一性、稳定性)
【投影】关于溶液的认识
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提问】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了?
【概念】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板书】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m(溶液)= m(溶剂)+ m(溶质)
V(溶液)≠ V(溶剂)+ V(溶质)
【投影】判断
1.溶液是无色的液体。
2.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3.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练习】判断实验探究一中两种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发现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根据实验探究一所得溶液,边讨论,边总结出溶液的基本特征。
P27划概念
思考回答
回答:由蔗糖和水两部分组成,其中蔗糖被水溶解了。
P27划概念
记录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溶质都是固体,溶剂都是水。
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念,学生更容易理解。
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对比,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从实验中总结出概念,便于理解
【过渡】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水能溶解很多物质,因此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那么其它物质能不能作为溶剂呢?下面请大家完成探究活动二。
【探究活动二】
序号
溶剂
溶质
现象
①
水
碘
②
水
高锰酸钾
③
汽油
碘
④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提问】
1、对比实验①和②、实验③和④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对比实验①和③、实验②和④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
1、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水中并不能溶解所有物质。除了水以外,汽油、酒精等物质也可以做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应用】
衣服上的油污可以用汽油洗去,其原理是什么?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将现象记录下来,思考学案中的问题。
讨论、回答
总结
认真听讲
思考、回答
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求知欲望。
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激发了旺盛的求知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讨论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过渡】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探究活动三】乙醇溶于某某
药品:酒精、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显色)
仪器:试管。
溶剂
溶质
振荡
静置
结论
前
后
水
酒精
【讲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
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讲解】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某某,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液体溶于某某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但如果有水,不管水多还是水少,水是溶剂。
(用水作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练习】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高锰酸钾溶液、碘酒、稀盐酸、石灰水、75%
10ml汽油和90ml豆油、80ml酒精和20ml水、
仔细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回答:
气体也可以做溶质,例如碳酸饮料中溶质为二氧化碳气体等。
做好记录
思考回答
在交流发言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
及时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寻找存在问题。
【小结】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4、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认真听讲、总结
做好记录
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整理归纳,便于学生的有效记忆。
【过渡】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大家仔细观看P27的三幅图片,联想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大家相互讨论谈谈溶液的用途。
【板书】3、溶液的用途
【小结】
3、溶液的用途:
①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②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③农业上的无土栽培技术
④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
自学课本
总结归纳
联系生活发言:从生活、医药、工业、农业等方面来叙述。
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溶液,知道了溶液的形成和组成,并且了解了溶液在生活的实际应用。
【作业】
(1)课本33页1-3题
六、板书设计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m(溶液)= m(溶剂)+ m(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3、溶液的用途
(二)浊液
1、 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某某里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液体小颗粒悬浮于某某里形成的混合物
【实践反思】
《溶液的形成》是典型涉及实验教学的新授课,本节课在设计上改变了教材先给出溶液概念的做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得出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通过再实验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实际和认知水平。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性强,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教学目标很好地落实在课堂教学每一环节中,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本节课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不足,小组合作由于是临时分组,各小组的学生学习层次参差不齐,有些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没能充分发挥小组的功能。在展示的环节,小组间的展示使参予展示的小组个别成员得到了展示,相对薄弱者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如果采用小组内的展示会使弱者提高、优者更优,更能发挥小组的合作功能。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