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春江花月夜.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春江花月夜》(说课稿)
一、说教材1、《春江花月夜》选自初中音乐欣赏教材中的第二章的第二节,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曲。2、《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3、经过许多艺术家的精雕细刻,这首乐曲已成为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享有盛名。4、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花影在两岸摇曳的江南美景。作品分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我选择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渔歌唱晚、k8乃归舟及尾声来做欣赏。乐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琵琶、筝、箫等。二、说学情 我们初一的学生经过前几个月的听课习惯、聆听音乐的方式方法、音乐基础素养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安静、投入的聆听。但对民族音乐欣赏的比较少,兴趣不浓,所以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还比较弱。三、说教法根据学生和音乐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是: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开发创新思维。(音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有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有个性的联想,才能进一步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往往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所以鼓励他们展开有个性的想象,只要确实是根据音乐想象的都 是正确的。这样不但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2、体验式教学法: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
3、音画式教学法:在课件中,我根据音乐插入照片、视频等,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具象的画面,引导帮助学生结合画面来理解音乐,感受意境。
四、说学法根据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可用体验与模仿法、分析法、想象法。五、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赏析,让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3、能力目标: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欣赏水平。重点:了解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重点欣赏其中的“江楼钟鼓”“渔歌唱晚”,它是全某某的高潮部分。(琵琶、箫、筝是这首乐曲的主要乐器,也是我们民族管乐队中的重要乐器。掌握和了解它们的音色和表现力,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欣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难点:民族音乐的创作方式及乐曲的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取了结合画面欣赏音乐的方法促进对乐曲的理解。)六、说教学过程一、简单介绍“标题音乐”,让学生依据标题,展开联想,带着问题去完整欣赏全某某提出问题:①这首乐曲主要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②音乐带给你怎样的情绪?(带着问题欣赏,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质量,还能提高他们想象能力和促进创新思维的开发。要求学生有个性的联想可以与众不同,只要你确定是根据音乐想象的,就是正确的。往往音乐是中性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不同。)二、通过欣赏乐曲第一乐段“江楼钟鼓”来关注到主要乐器琵琶,结合图片和音响资料认识和了解琵琶的音色以及表现力。琵琶:是民乐中的弹拔乐器,有丰富的表现力,往往表现一些气势磅礴的场面。有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接着放有关琵琶音色方面的音响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琵琶的音色,加深印象。)
三、引导学生带着琵琶的感觉和韵味模唱“江楼钟鼓”的主题旋律,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加强对乐曲的理解。四、通过对第二乐段《月上东山》和第三乐段《风回曲水》欣赏
设问:每段的主题旋律有没有变化?主题旋律的最后一句变化出现在乐段的哪个部分?
总结中国民乐创作手法之一“换头合尾”
五、第六乐段“渔歌唱晚”的赏析
1、设问:乐曲前后情绪是否一致?
乐曲旋律在力度、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速度:慢——快——慢; 力度:弱——强——弱
2、学生活动体验,通过模仿摇橹、打更感受乐曲意境
3、听旋律,找规律
思考、讨论:首尾音有什么联系?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六、尾声
设问:旋律是由什么乐器演奏?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来聆听音乐,感受尾声的情绪。
七 、理性欣赏,感受乐曲的艺术特征:
A、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静的画面、情与景的交融
B、用到换头合尾、鱼咬尾等民乐创作手法
C、乐器使用得当,进退有序
(因为刚才一开始就进行了没有任何提示下的欣赏,让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必须系统的、理性的欣赏。让学生结合画面和老师的讲解来理解音乐。)引子部分:琵琶使用弹挑、轮指、模拟江楼上阵阵低沉的鼓声。使人联想到一夕阳西下,夜幕将临。箫和筝奏出的声音,似春风在江面上吹起的层涟漪。江面显得那么的静。主题:江楼钟鼓:让学生看谱子听音乐。(主题是全某某的基础,一切音乐都是由主题变奏而来,因此要熟悉主题旋律。)月上东山 箫的演奏表现月亮在东山升起。
风回曲水 利用琵琶的滚奏、轮指来演奏,表现了岸边的花草、垂柳在晚风的渔歌唱晚 这一段是全某某的高潮作为重点欣赏,它表现了船越来越多,由远而近,江面上顿时热闹起来,江水拍打着江岸,人们在玩耍打闹,欢歌笑语,洄澜拍岸 尽情享受,这美丽的江南之夜。人们玩到了深夜,该回家,他们渐渐的远去,江面上恢复了平静。让学生讨论:船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江面上由静到动,又由动到静,江水拍打着江岸。1、这段音乐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这个场面的?2、是怎样表现的?(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琵琶、箫、筝的音色以及表现力的了解。最后老师总结。①琵琶在力度上由弱到强,在节奏上由缓慢到激烈,表现了船由远而近,越来越多,最后整个乐队加入,表现了江面上人们玩耍打闹的情景。②筝有力的划奏与乐队时强时弱的音响,形成江水拍岸,浪花飞溅的景象。)k8乃归舟
尾声:琵琶和筝奏出悠扬、徐缓的、抒情的旋律,前呼后应,结束全某某,它使人联想到:船渐渐远去,江面上风清月白,万籁无声,只有那一轮明月映照着春江流水,江面上泛起粼粼的波光,体现了“静”。五、手法静→动→静远→近→远 这首乐曲有动有静,有远有近,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把江南美丽的夜景→情→景 景表现的淋漓尽致,引人入胜。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春江花月夜.说课稿.》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