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某教学设计最终

本文由用户“shijie846072254”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18:34:53 举报文档

以下为《李某某教学设计最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部分化学(选修)第三册 14.二糖

科目:化学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提供者:李某某 单位:永年二中

一、教学内容分析

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双基”的落实、典型高考点的理解。通过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复习,使学生回忆相关的内容:从分子结构上看,糖类可定义为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根据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产物,糖类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凡是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及脱氧核糖等。1mol糖水解后能产生2—10mol单糖的称为低聚糖。其中以二糖最为重要,常见的二糖有麦芽糖、乳糖和蔗糖等。1mol糖水解后能产生很多摩尔单糖的称为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糖类物质主要含羟基和羰基两种官能团,可发生以下几种反应。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基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

能力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一般,高一必修2有待提高。通过阅读获得信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信息。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成败的关键,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及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行实验、共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从而学习新知识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方法: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还原性实验的现象进行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表面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蔗糖的水解反应及对水解产物的还原性进行检验,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蔗糖的非还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应;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实验方法及实验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复习提问】上一节学习了重要的单糖——葡萄糖,请简述葡萄糖的重要性质及有关的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

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有关实验,并进行讨论,回答有关问题。葡萄糖的重要性质为还原性。能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某某;能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

设计意图

复习葡萄糖的还原性及有关实验,为本节课的学习作知识准备。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本节课我们学习蔗糖的性质。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糖外观。化合物,甘蔗和甜菜中都含有蔗糖,它们是制取蔗糖的原料。用不同的制取方法,

学生活动

(1)观察砂糖、冰糖等蔗

(2)分别取半匙砂糖、冰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蔗糖的物理性质。

教师活动

可以制成红糖、砂糖、冰糖,其中红糖纯度最低,冰糖纯度最高。

请同学们观察砂糖、冰糖等蔗糖晶体,并配制实验用的蔗糖溶液。

学生活动

糖于试管中,加入8mL水,振荡,观察溶解性。

(3)将上述溶液分别编号为1、2待用。 (3)配制实验用的蔗糖溶液。

教师活动

【设问】

(1)葡萄糖具有还原性,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

(2)请通过实验回答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

(3)蔗糖分子结构中是否有醛基?

【归纳总结】实验结果表明,蔗糖不具有还原性,为非还原糖。所以蔗糖分子结构中不含醛基。

学生活动

(1)讨论、回答,应通过蔗糖与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的实验检验蔗糖是否具有还原性。

(2)实验:分别取1、2号溶液各约1mL,用新制的Cu(OH)2检验是否具有还原性;

(3)小组内比较各自的实验现象,并讨论。派代表报告实验现象及讨论的结论。1号、2号溶液均无明显变化,可以判断蔗糖无还原性。

设计意图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行主动学习。

(2)学习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学习分析、比较不同的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3)学习蔗糖的非还原性。

教师活动

【知识介绍】蔗糖不但有甜味,食用后还会在人体中的转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果糖。因而也是一种营养物质。

(1)讨论,并将蔗糖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在投影片上,用投影仪展示,全班讨论后订正。

(1)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蔗糖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一致。

引导学生讨论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及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即在加热煮沸蔗糖溶液时,应避免蔗糖溶液剧烈沸腾发生喷溅损失;蔗糖水解完全后应先用NaOH或Na2CO3中和至中性,再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水解产物的还原性,否则实验容易失败。

学生活动

使蔗糖发生水解。分别向水解后的1号、2号溶液中加入Na2CO3粉末至无气泡放出(或用NaOH溶液中和);将上述1号、2号溶液分成两份,分别用银氨溶液及新制的Cu(OH)2检验水解产物是否具有还原性。

(4)讨论实验情况,得出结论;派代表报告实验情况及结论。 水解反应

教师活动

【指导阅读】用投影片打出以下问题,各小组通过阅读课文、讨论回答其中一个问题。

【投影】

(1)什么叫低聚糖,什么叫二糖?

(2)蔗糖与麦芽糖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如何鉴别葡萄糖与蔗糖,麦芽糖与蔗糖?

(4)蔗糖有何用途?

【小结】请同学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作一概括总结发言。

学生活动

各小组根据本组的问题,阅读课文并讨论,派代表回答。

(1)糖类水解后能生成几个分子单糖的叫做低聚糖;水解后生成二分子单糖的叫二糖,是低聚糖中的一种。

(2)蔗糖与麦芽糖的分子式相同,均为C12H22O11,分子结构不同。蔗糖分子结构中不含醛基,无还原性,麦芽糖分子结构中有醛基,有还原性。

(3)可用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鉴别。葡萄糖、麦芽糖发生反应,有现象。蔗糖不反应,无现象。

(4)蔗糖的主要用途为食用。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阅读、自学的习惯与能力。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概括的能力。

(3)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结构和性质;掌握蔗糖的鉴别方法。

(1)培养学生及时复习、总结知识的学习习惯。

七、教学评价设计

姓名 良好 一般 差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糖类

一、糖类

1、概念

2、分类

根据能否水解及水解后的产物分为:单糖、低聚糖、多糖。

二、葡萄糖与果糖

1、葡萄糖

(1)存在及物理性质

(2)结构

(3)化学性质:银某某反应、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发酵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生理氧化、使溴水褪色。

(4)用途

2、果糖

(1)存在及物理性质

(2)结构

(3)化学性质:还原性、加成反应、酯化反应。

(4)用途

九.教学反思

通过交流和反思,我认识到,在课上缺少对学生的正确和鼓励性的评价,致使学生主动发言的不多,缺少相互交流。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本节课在知识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网络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加强。课堂教学中还是有些放不开,学生回答问题较少。毕竟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高三阶段是学生的黄金时间,应当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学生的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使学习更有效。本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生们熟悉的葡萄糖和果糖、麦芽糖和蔗糖、淀粉和纤维素,但学生对他们的结构与化学性质 不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而且新课标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体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就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并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未能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和对学生的实践探究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教师能否真正把握好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能否把自我作为意识的对象,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用心、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亦即教师的自我监控。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与修改,教学资料的安排与组织,教学策略的选取与变换,教学活动的检查以及教学信息的反馈与评估等,都需要教师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分析与决定,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付之于教学过程中。

  一、多总结、多体会,善于发现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此刻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即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持续有意识的反思,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到达最佳效果。

  1、对教学目标的体会反思

  教师应在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个课时教学前,均应对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到达的目标有一个清晰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免目标过高或目标过低,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潜力的要求。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设定教学目标,第一,要体现目标设计的人本观,即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体现目标的整体性,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同时作为我们的教学目标。第三,要突出重点目标。课程目标由系统的教学目标来体现,每一章节的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每堂课的目标要突出重点,强调目标的整体性,并不是说每节课是平均使用力量,没有重点目标。

  2、对教学资料的体会反思

  首先是对教学资料的深度反思。例如,在高中化学盐类的水解的教学中,对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状况不应作太多的涉及,但也不可只字不提。

  其次是对教学资料广度的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鼓励各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师选用教材的余地进一步扩大。对于选定的教材,教师也可根据实际状况,挖掘教材的教育内涵,或对教材顺序作适当的调整。

  3、对教学方法的体会反思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明了没有适合所有教学对象,教学资料的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基础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对盐类的水解教学时,把教学方法改为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实验探究为形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和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手段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所有活动的取向性,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性等诸多方面。

  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尝试改善

  尝试改善是在反思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善、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此刻老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到达最佳效果。

  1、教学理念的反思改善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潜力的培养。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潜力。

  2、教学过程的反思改善

  教学过程的反思改善,其实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反思主要是应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善教法,优化教法。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到达高效和高质。课后可从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加以改善,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3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中的细心体会,善于寻找出问题症结所在,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程度有关。只有悉心沟通,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准确把握住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改善方案。师生间沟通能够是言语的,也能够是非言语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语与体态语言是沟通师生双方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认真研究,勤于调整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能够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善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善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构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例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一节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缺乏知识迁移的潜力,对铁在不同强弱氧化剂作用下的氧化产物,能较好掌握,但一碰到铁与稀硝酸、锌与氯化铁溶液等反应,涉及到因量的关系而引起产物不同现象,往往思考问题就不周全了。意识到这个问题,再进行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铁的变价特点,掌握Fe0价、+2价、+3价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0价Fe的还原性,+3价Fe的氧化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应等。由此引导学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规律,这样就能够强化学生的认识。

  实践证明,“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潜力。此外,教师反思潜力结构中的自我监控潜力与教学监控潜力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以教学监控潜力的培养为切入口,能够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潜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潜力不断得以提高,应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能够应付自如。

  化学教学中要求我们反思的层面是很多的,我们应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李某某教学设计最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