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bmlun”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9 03:38:28 举报文档

以下为《颐和园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和掌握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语言;?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初步掌握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 ? 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 ?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 ? 教学方法:阅读、直观课件欣赏、想象、感悟? ? ? 教学准备:课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学生课前的预习及查找资料? ? ?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某某导入。? 1、幻灯片出示文中三幅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的景物?? 2、揭某某:(板书:18颐和园)指导书写“颐”左边有一个小口。? 3、导入:颐和园建在哪里?看图画上各画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 ? 二、初读课文,播放课件,感受景物美。? 1、生自读课文,思考:颐和园写了哪些景点?你最喜欢哪里,想想理由。? 2、(幻灯片出示)认读生字新词,了解大意。重点指导:耸、堤、柱、栽、筑、狮等字的读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tXXXXX;“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3、交流自读情况: ? ? ①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怎么知道的?首尾两段都直接写到颐和园的美,这种写法叫什么?(首尾呼应)有感情地齐读首尾两段。? ? ?②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明理由。(教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图片、课件,带领学生去领略美景,并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某某,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 ?③学生欣赏完课件后谈谈感受。(板书:美、大)? ? ?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某某,领悟结构美。? 1、自读第2——5自然段,交流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①请同学们用“——”画出表现游览顺序的语句。? ②讨论交流,指句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长廊——万某某——昆明湖(十七孔某某)? 2、学生动手画画旅游示意图,说说为什么这么画。说说教材中三幅图各对应的段落。? 3、再读这些过渡句,抓住动词,领悟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齐读全文,整体感知,指导分段。? 齐读全文,提示学生:文章是按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写的,因此我们可以给课文分成三大段。

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并给生字组三个词。? ? ?? ?? ?? ???2、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图片感受景物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回顾全文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学习第二自然段。? ? ? (1)指名读,思考:作者来到长廊,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作者又是怎么观察长廊的呢?? ? ? (2)长廊有什么特点呢?从哪些句子知道?(板书:长、美)? ? ? (3)出示图片和句子,体会描写方法。?

?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从哪些词看出长廊的长?用上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提问:观看图片说说画上有哪些内容?“几千幅画没有哪两面三刀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各不相同。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提问:这句写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栽满、谢、开”看出长廊两旁花木众多、鲜花常开、景色宜人的特点,从侧面看出长廊的美。)“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点明了长廊的位置在昆明湖的右边。? (4)有感情地齐读全段,按提示分层。? 先写怎样来到长廊,从外部整体介绍长廊的长;从内部介绍长廊的美;讲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第一层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 句。)? (5)总结写法,提出自学要求:我们这段是按先读全段整体感知;再说说景物的特点;结合有关图景和语句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最后按顺序来分层来学习的。下面我们也按学习这段的方法来自学以下3段的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各景物的特点,说说它们美在哪里,用上了什么描写方法。?

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一)交流学习“万某某”部分(第3、4自然段):? (1)说说景物特点,找出最能体现景物美的句子。? 万某某脚下:佛香阁??高? ?(耸立)?(抬头一看)? ??

??? 雄伟壮丽 (八角宝塔形? ?三层??闪闪发光)? ? ? ?排云殿??大 、多? ?? ?(一排排)?金碧辉煌?? ? ?? ?? ??? (向下望)树丛? ???葱郁XXXXXXXXXX? 登上万某某:(正前面) 昆明湖??静、绿??(像XXXXXXXXXX像XXXXXXXXXX)? ?? ?? ? ? ?? ?? ?? ?? ?? ?? ?(向东远眺)城楼白塔??古老? (2)重点交流: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可出示填空:找出比喻句,这句把*_**? ?? ?) 和 (? ?? ?),写出了昆明湖(? ?? ?) 和(? ?? ?) 特点。“几乎”的意思是 (? ?? ?? ???) 。“滑”字用得(? ?? ?) ,因为(? ?? ?? ?? ?? ?? ?? ?? ?? ?? ?? ?? ???) 。这两句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昆明湖的(? ?? ???)。? 也可让学生讨论:把“滑”字换成“划”字好不好?? (3)利用课件带领大家去欣赏万某某的美景。 (二)交流学习“昆明湖”的部分(第5自然段)。? (1)? ? 在昆明湖畔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2)? ? 作者重点描写了什么景物?十七孔某某是什么样的?(板书: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姿态不一)? (3)? ? 想象“姿态不一”的小狮子会是怎么样的?说明了什么?(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 ?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昆明湖上的美景。? (5)? ? 课件再次展示昆明湖上的美丽风光。? 三、总结全文,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记叙的。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为我们再现了三处景点的美丽景色值得我们学习。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的风景名胜,大家也去游一游,用上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生动的句子写下来。? 四、作业:

1、找出文中优美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 ?? ??2、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下来。?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颐和园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