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巴金祖孙之间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家-----祖孙之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家族小说的基本概貌。
2、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选文的解读,理解高老太爷与子孙之间的疏离。
【教学难点】 理解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及巴金的生平与创作。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1、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长篇小说。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红楼梦》、《金粉世家》均应属家族小说范畴。
2、五四以来的其他家族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炜的《古某某》、《柏某某》,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
二、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05) 现、当代作家。原名李某某、字芾甘,笔名佩竿、余某某、王某某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_*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
2005年10月17日19时某某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三、《家》的内容梗概介绍
成都高某某,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某某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某某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四、学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精段品读,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高老太爷的?
外貌、神态与动作、语言等
2、请画出表现神情的语句和有关心理描写的语段,仔细品味人物性格。
①外貌:
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两只眼睛闭着,从鼻孔里微微发出来一点声息。——年老而又虚弱
②神态与动作:
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绝对遵从
祖父XXXXXXXXXX身体软弱无力地躺在那里,从微微张开的嘴里断续地流出口水来,把颔下的衣服打湿了一团。——年迈衰老
祖父忽然睁开了眼睛,看了他一下,露出惊讶的眼光,好像不认识他似的,挥着手叫他出去。
祖父的声音又干燥,又严厉。
祖父的严厉的眼光射在他的脸上。
祖父冷笑了一声,威严的眼光在他的脸上扫来扫去。
(祖父)的年老的模糊的眼光无目的地向四处游动,后来他便把眼睛闭上了。
祖父的声音虽然严厉,但比先前温和多了。——严厉中又有关爱
③语言
3、高老太爷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年迈衰老、面目可憎、严厉专横的老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象征。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严厉的性格特征。在高某某,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某某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
4、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觉慧的?
神情与心理
5、请画出表现神情的语句和有关心理描写的语段,仔细品味人物性格。
①惶恐——不敢——非常不安——静静地立——感觉拘束——不了解——解不透——奇怪——红着脸——迟疑——坚定的眼光——很不舒服——抖动着身子——想表示反抗
②有关心理描写的语段(P67第5段,P68第3段、倒数第2段,P69倒数第1段)
6、觉慧眼中的祖父:青年时代的祖父和现在眼前的祖父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明确: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严厉的性格特征。在高某某,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为了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他坚决反对孙子们进学堂和参加一切社会活动。在高老太爷的生命中,维护大家庭的秩序、兴盛,是他意志的全部。也正因此,当他临终前,意识到这个家似乎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时,又极力挣扎,企图用慈祥、温和、自我忏悔将已走上新路的觉慧等拉回到老路上来。当然,高老太爷的挣扎是徒劳的,高某某最终没有免于崩溃的命运。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7、祖父眼中的觉慧:是叛逆、反抗的吗?通过哪些可以表现?作者塑造觉慧的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五四”新思潮给了他民主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这使他逐渐认清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以及罪恶。正因为如此,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热心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在家中,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同时积极支持觉民抗拒包办婚姻。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当然,觉慧性格中除了有大胆叛逆的一面,也有单纯幼稚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虽然愤恨,但还不能作出完全科学的分析,有时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他与鸣凤相爱,又经常处于矛盾中,下不了最后决心。最后,只是因鸣凤被逼投水自杀,这段爱情突然失去了,他才感到莫大的震动。他虽然恨高老太爷,认为在家中他与祖父“像两个敌人”;但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某某“现在的确是太迟了。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
8、节选中作者对觉新这个人物形象着墨不多,那么觉新究竟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物呢?
觉新唯唯应某某,做出很恭顺的样子,一面偷偷的看着觉慧,给他做眼色,叫他不要再开口。
觉新依旧唯唯地应某某,一面向觉慧做了一个手势。
明确:懦弱、忍让、委屈求全的青年。
觉新的性格充满了矛盾,是个“有双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的人。由于他处于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和平共处”,他凡事采取“不抵抗主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他爱表妹梅,但当这段美好的恋情被长辈无理地扼杀后,他并不反抗,对父亲为他与李家订的亲事,也表示顺从,然后回房蒙头大哭一场,与瑞珏完了婚。祖父死后,陈姨太无端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珏在家里生小孩。觉新虽然觉得这有如“晴天霹雳”,但还是接受了,将瑞珏送到城外荒郊的茅屋中,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觉新身上虽然有着很严重的旧观念的束缚,但他又是个接受了新思想熏染的人,因此,在他心中,善恶是非是有着清楚的界限的。他也有过美好的向往,与表妹梅的相恋就是他对爱情的追求;同时,他也同情受压制的青年,如暗中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出走等。新思想虽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但封建旧观念却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他无法喘气,使他在精神上常常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恨旧东西,自己也是旧礼教的牺牲品,封建大家族制度的殉葬品;但由于他受封建传统观念毒害较深,丧失了反抗能力,因此在“不抵抗主义”支配下,处处妥协,不自觉地扮演着旧东西的维护者的角色。总之,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
9、高老太爷与觉慧祖孙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祖孙之间的矛盾是否可以调和呢?
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而以高老太爷和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高老大爷和觉慧祖孙两代人的矛盾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三、《家》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1、通过高老太爷形象揭露了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本质特征.
2、通过描绘高某某第二代的腐败和第三代的叛逆展示了宗法大家族崩散的图景.
3、“家”的守墓人——高觉新式的长子形象
(1)一个封建专制重压下灵魂扭曲、病态的形象
(2)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
(3)软弱、屈从、忍让、 “愚忠、愚孝”
(4)觉新身上也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
觉新的悲剧揭示了封建专制和礼教杀人不见血的罪恶本质,并让人进一步反 思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消极面。
4、通过觉慧的形象歌颂青年一代的叛逆精神
(1)“家”的第一个掘墓人
(2)觉慧的叛逆性 ,性格热情、大胆、倔强,充分体现了“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的反抗性格和斗争精神。
(3)觉慧在文本中的作用:揭示主题,成为高某某内部这股汹涌“激流”的原动力 。
5、通过女性形象控诉了宗法制度与礼教“吃人”的罪恶
(1)三类悲剧女性形象:
①、鸣凤、婉儿代表的丫环
②、梅、瑞珏代表的小姐、少奶奶
③、周氏、沈氏等代表的太太、姨太太老一辈女性。
(2)鸣凤:聪明美丽、纯洁善良 ,外柔内刚 ,是封建礼教牺牲品。
摘 要:《寒夜》是巴金先生的盛名之作,作品从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了一个家庭悲剧。这一悲剧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这些原因足以说明汪家一家人悲剧的必然性。
一、社会因素
(一)战争的罪恶
汪某某所处的社会是抗战胜利前后的陪都“重庆”。这里到处都弥漫着战争的气息,警报声随时随地响起,人心惶惶。在作品中曾多次写到人们躲警报的情景,曾某某抛弃汪某某而离去,其中一半是为了“逃难”,邻居家张太太多次到汪家来也是为了“逃难”。战争的到来,使人们的生存陷入了困境,像汪某某这样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战争使他们失去了家园,战争使他们的理想破灭,使生活变得异常的窘迫。为了生存,为了生计,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汪某某在他失业三个月,靠着妻子的薪金过活的时候,托一位同乡在一家 “半官半商的***”找了一份校对工作。他在这个山城里没有一个居高位或者有势力的亲戚朋友,那位对他有好感的同乡也已经到别的省份去了,他唯一的希望也失去了。为了生活,他只有忍受,只能整天校对着那些似通非通的文字。这枯燥乏味的工作,就像吸血虫,在不断地侵蚀着他的骨髓,最终身体在战争下的生活中压垮了,性格也在无形当中发生了变异。正如主人公发出的无言的控诉:“天啊,我怎么会变成这样一个人啊!我什么都忍受!什么人都欺负我!难到我的生命就该被这些纠缠不清的文字消磨光吗?就为了那一点钱,我居然堕落到这个地步!” 最终生活的压迫使他变得胆小懦弱,失去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妻子曾某某,不得不在一家私立银行当“花瓶”,即使她有一百个不愿意,但为了生活她又有什么办法呢?母亲也不得不做二等老妈子,生活所迫,身体大不如从前,面容也渐渐憔悴。朋友柏青也因生活的压力,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最后只能用酒精麻醉自己。罪恶的战争,最终导致人们只能生活在困苦、迷茫、失业、流离失所当中,汪家一家人也在这样的环境下最终走向解体,最终是家破人亡。
(二)经济的萧条
日本侵略者发动的战争给汪某某或像汪某某这样家庭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们的生命财产似乎谈不上任何的保障,人们不能安居亦不能乐业。人们随时有可能逃难,公司随时有可能搬家,小人物时时刻刻都有失业的可能。城市里一片狼藉。晚上,天空中不时隐隐约约地响着飞机的声音,街上死一般的沉寂,没有一点光亮。城市里没有繁华的景象,有的只是几座高耸的大楼,寒冷的空气,浓密的黑暗,小商贩惨淡的经营:“我卖掉五封云片糕,两个蛋糕,就是这点儿生意!” “我今晚上还没有开张,如今真不比往年间,好些洞子都不让我们进去了,在早我哪个洞子不去?”由于战争引起的物价飞涨,物资短缺以及失业危机,又给这些靠微薄薪水度日的小公务员带来了莫大的灾难。小说中两次提到社会上包月洗衣服的费用,刚开始还是800元每个月,可后来竟涨到1400元每个月。小宣每学期的学费三万元,可后来小宣来信,在信中这样说到:“物价高涨,我们这期收的图书费,伙食费都不够,每个人还应该补缴三千二百元。”正如人们所感受到的:东西是一天比一天贵,钱是一天比一天少,日子是越来越难熬。物资短缺,物价不稳定,失业威胁,疾病缠身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导致他们苦难的重要方面。正如汪某某一家人所面临和所遭遇的那样,在战争的阴影下,他们缺吃少穿,为温饱发愁,为病痛烦忧,冻饿病死对他们来说太司空见惯了。
(三)政治的腐败
然而,原因还不仅仅于此,国民党官员的腐败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在人们处于水身火热之中时,然而有一些人却过得非常舒服。这就是那些经理、主任、科长之流,那些开着车出入高级娱乐场所的“盛装的淑女、贵妇和一些外国军官们。”汪某某的上司周某某,年终分红,就是二三十万。曾某某的上司陈经理靠投机倒把,发国难财。就是这些人,他们不断地侵蚀着汪某某的血与肉,生命就这样地被他们一点点地榨干了。这样残酷的剥削才是汪某某一家人走向死亡与破裂的现实原因。正是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在不停地吮吸着他的血汗。他的工资低得连一盒生日蛋糕都买不起,相反的却是:他的经济负担却很重,儿子的学费他缴纳不起。可是,他却不得不应付那些额外的应酬,什么主任过生日凑份子之类的事。实际上只不过是另一种间接的剥削罢了。在这重重的剥削之下,他真的被压垮了,他的家也被压垮了。他的身体也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而得了肺病,又因为工作的单调乏味,这些一并加速了他病情的恶化。最后,他的鲜血直接喷在校样上,校样成了他无言的控诉书。
二、家庭因素
(一)婆媳矛盾
家庭不和,婆媳矛盾冲突也是迫使汪家走向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古至今,婆媳之间都有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古代的《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与儿媳刘兰芝之间的矛盾,现代的如电视剧《双面胶》中的婆媳矛盾。婆媳矛盾无时无刻不存在。
汪母和树生婆媳之间的矛盾是两种思想的矛盾,是二者之间文化观念不同,所产生的分歧。从封建社会过来的汪母怀着对儿子本能的爱,她无法忍受儿媳在外面做应酬——从事“花瓶”性质的工作。哪怕是为了这个家。她不满意她不照顾家,不遵守旧的传统的道德理念,她更恨她在外面乱交男朋友。因为在婆婆的思想里,妻子应该是对丈夫,对婆婆唯唯诺诺,惟命是从的,不应有与传统相背离的思想与行为。所以,她反对树生的社交活动,因为这些活动违反了传统的生活理念。同时,她也憎恨树生所受过的高等教育,因为这使得儿媳妇的脑袋里充满了怪诞离奇的思想。她简直无法想象,儿子怎能娶一个跟她截然相反的女人为妻呢。所以,当她面对儿媳妇时,在她的心里,就会下意识的、不经意的就产生了一种敌视的情绪。
下面这段婆媳二人之间的争吵,可谓是二人所代表的两种新旧文化的针锋相对:“你是她的姘头,哪个不晓得!我问你,你哪天跟他结的婚?哪个做的媒人?“你管不着,那是我们自己的事!”妻昂然回答。“你是我的媳妇,我就有权管某某!我偏要管某某!”母亲厉声说。“我老实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不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妻冷笑道,“我没有缠过脚,——我可以自己找丈夫,用不着媒人。” “你挖苦我缠过脚?我缠过脚又怎样?无论如何我总是宣的母亲,我总是你的长辈。我看不惯你这种女人,你给我滚!”母亲咬牙切齿地说。从双方各执一词的争吵中,我们不难发现她们之间的争吵,其实是凭借各自的文化观在驳斥和指责对方,而不是有意的强词夺理。她们只是凭借自己的文化观去规范和约束对方,由于两种文化的对立性,结果当然是水火不容。 “这么简单的家庭”受到了时代的影响,“这么单纯的关系”中却包含着两种敌对的思想。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决定了他们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汪某某与曾某某的爱情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婆媳矛盾冲突的产物。
?
?
?
?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巴金祖孙之间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