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同时,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把握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及作出的贡献,有助于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本课的内容主要有四目: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四目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春秋战国时各派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等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通过以往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逐步具备了开放性学习的特点,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能更理性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都有利于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去感悟,探究思想家的思想成果。但他们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涉及甚少,也没有形成系统地认识,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3)理解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从历史地图、“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和《论语》、《老子》、《韩非子》等篇中名句提取信息,用表格梳理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2)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探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感悟先秦哲人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智慧,它们为人类思想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重点难点
重点:春秋战国时某某、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五、学法教法
本课为一课时,课型为新授课。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于学法的选择,本课的教法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ppt展示]:孔子的画像
[讲述]: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通过了“孔子教育奖”,以奖励对世界文化教育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此类奖项。那么孔某某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如何?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乘坐时光穿梭机进入孔子所处那个年代,去领略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重要历史人物——孔子,结合时事回溯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二)课堂展开
[设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大致了解本课分为哪几目,大致讲些什么内容?
(板书:百家争鸣)
(展示ppt)
[设计意图]:用图表以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大致线索,形成总体的知识架构,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板书:一:孔子和早期儒家)
[讲述]:孔子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儒学学派的创始人。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孔子携带弟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那么,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思想是怎样的呢?
[ppt展示]:
1.政治方面: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在从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事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的态度。
2.教育方面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子
韩非子
法家
李某某、商鞅等
墨家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教案)我们可以发现:
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最大的区别(这其实就是上课与说课的区别)在于教学流程部分。教案是为教师上课服务的,因此必须在流程部分预设以下教学行为:教师所说、所写、所问、所演示以及所开展的活动,如果有可能,应尽量对学生的学习和反映作出充分的估计,并考虑相应的教学策略。一句话,它们就是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而说课,只要对“教学流程”部分的“如何教”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并突出“为什么要这么教”。
至于上述教案中的“过渡”部分,实际上可以归入讲授、提问等教学行为中去,但要注意,在教学设计的最后,别忘了附上板书。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