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 》课件 (共37张PPT)

本文由用户“myzdwwxj”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7 10:19:46 举报文档

以下为《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 》课件 (共37张PPT)》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高中化学2 必修

元素周期律

2.电子按能量高低在核外分层排布。

1.核外电子围绕着原子核在不同区域(电子层)作不规则的高速运动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近→远

低→高

内层

排满

2n2

8

18

2

8

32

18

0

1

思维拓展:

根据上述数据,概括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其主要规律有:(1)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即排满了K层才排L层,排满了L层才排M层;(2)原子核外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不能超过2个电子);(4)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电子(K层为次外层不能超过2个电子) 。

电子层

层内电子数

粒子符号

原子核

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答案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目必须遵守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该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为9,不符合排布规律。

4.分析离子结构示意图,概括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答案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小于核电荷数,阴离 子核外电子数大于核电荷数,其差值均为它们所带的电荷数。

5.原子形成阳离子或阴离子后,其电子层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原子形成阳离子后,要减少一个电子层,形成阴离子后电子层数不变,但最外层电子数增多,它们都达到了稳定结构。

高中化学2 必修

元素周期律

科学探究一

3—10号元素,从Li 到Ne有2个电子层,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最外层电子数目由1个增加到8个,而达到稳定结构

11—18号元素,从Na 到Ar有3个电子层,随原子序数的增大,最外层电子数目由1个增加到8个,而达到稳定结构

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1—2号元素,从H到He只有1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目由1个增加到到2个,而达到稳定结构

元素原子半径数据

元素化合价

1

2

3

大→小

+1 →0

+1→ +5

- 4→ - 1→ 0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大→小

+1→ +7

- 4→ - 1→ 0

越大

越小

越大

⑵电子层数相同时,再看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越多,则半径

⑶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都相同

(同种元素)时,再看核外电子数

(或最外层电子数),核外电子数

(或最外层电子数越多),

则半径

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

⑴先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

则半径

一般情况下(稀有气体除外):

如 Li Na K Rb Cs

I Br Cl F

<

<

<

<

>

>

>

>

如 Na Mg Al

>

F  O N C

<

<

<

如 Cl Cl-

<

下列各组微粒半径大小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

r(K+) > r(K) B. r(Mg2+) > r(Na+) > r(F-)

C.r(Na+) > r(Mg2+) > r(Al3+) D.R(Cl -) > r(F-) > r(F)

AB

小结:

(1)比较微粒半径大小: 三看

一看电子层数   

二看核电荷数

三看核外电子数或最外层电子数

(2)对于同种元素:

(3)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核电荷数越大,则离子半径越小。

如 O2- F- Na+ Mg2+ Al3+;  S2-  Cl-  K+ Ca2+

①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②阴离子半径 > 原子半径

常见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①1~20号元素中,除了O、F外,

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

最低负价与最高正价的关系为:

最高正价 + ?最低负价?= 8

②金属元素无负价(除零价外,在化学反应中只显正价);既有正价又有负价的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

③氟元素无正价,氧元素无最高正价 。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断

判断依据

科学探究2:元表的性质和原子序数间的关系。

实验1:镁与水的反应

未加热时无现象,加热溶液变红色

Mg+2H2O==Mg(OH)2+H2↑

实验2:镁和铝与盐酸的反应

钠镁铝性质比较

跟冷水剧

烈反应

NaOH

强碱

跟沸水反应

放H2;跟酸

剧烈反应放

H2

Mg(OH)2

中强碱

跟酸较为

迅速反应

放H2

Al(OH)3

两性

氢氧化物

结论:金属性 Na>Mg>Al

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资料3:非金属性质的变化规律

通过上表分析,能得出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情况如何?

11~18号元素性质的变化中得出如下的结论:

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重点:同一周期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三、元素周期表的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元素性质变化图例

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为两性元素

周某某 =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

最高正价 + |最低负价| =8(H 除外)

练习:

1、已知A为ⅡA族元素,B为Ⅲ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且A、B为同一周期元素,则下列关系式中错误的是( )

n=m+1 B. n=m+11

C.n=m+25 D. n=m+10

2.有A、B、C、D四种元素,它们均为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4、6、7,原子序数大小为D<B<A<C。又知C元素的一种同位素原子核中有46个中子,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量与气态氢化物的分子量之比值为1.56。

(1)根据计算确定C元素的名称、符号,所在周期及族?

(2)推断A、B、D的元素名称和符号

(3)写出D、A单质分别与水反应的方程式 (4)将四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按酸性递增的顺序列出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1.2《元素周期律 》课件 (共37张PPT)》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