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昧中的觉醒

本文由用户“zx32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02:55:27 举报文档

以下为《蒙昧中的觉醒》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阅读专题导语

请思考

2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1什么是人文精神?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

人文精神:

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的价值的一种文化传统。

内涵

人文主义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西方思想史上的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古代希腊:智者运动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复兴

成熟

公元前5世纪

公元14—17世纪

公元17、18世纪

自我意识的觉醒

人性的复苏

理性的启蒙

学法指导:

理论指导:

知识横向联系: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必修一:六、七专题

必修二:专题五

必修三:专题一、专题七

人物 : 亚里士多德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学科指导意见

了解人文精神的起源;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感受苏格拉底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人生而平等”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高考要求:

必修 三之专题六之第1课 蒙昧中的觉醒

《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原是忒拜国的王子,德尔菲神谕预言他

长大后将“杀父娶母”。为了避免厄运,他的父母抛

弃了他,但幸运的是被科林斯国王捡到并收为养子。

长大后,俄狄浦斯从神谕中得知了他自己的命运。

为了避免厄运降临在父母身上,他发誓不再回到科林

 斯国,却正好走上了去往忒拜的路上。在路上,因一

 时冲动他误杀了微服私访的忒拜国王。到了忒拜国,

 俄狄浦斯机智地猜破人面狮身女妖的谜语,为忒拜国

 除了一害,于是被拥戴为王,并娶了前王的王后。

经过一番曲折,俄狄浦斯最后得知了真相,悲愤

欲狂,刺瞎了双眼,怀着难言的痛苦,离开了忒拜国。

思考:这个悲剧宣扬的是什么观念?

德尔菲神庙的入口处有一行字:“了解自己!”意思是人类绝不可自以为不朽,同时也没有人可以逃避命运。

公元前7世纪以前希腊人的自然观:

神主宰一切

古希腊神系中的主神

掌管雷电和人类的宙斯

智慧、保护女神雅典娜

美神维纳斯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万物从水而来,是水的变形,万物又都复归于水。水包围着大地,大地在水上漂浮,不断从水中吸取他所需要的营养。

蒙昧中的觉醒

“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快速阅读课前提示和课文,列出本课知识框架:

人文主义在古代希腊的产生经历了几个阶段?

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一阶段: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

第二阶段: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美德即知识”

第三阶段:斯多亚学派

——“天赋人权” “人生而平等”

第一次意识到人的尊贵与价值

——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对人的认识上升到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滥觞

上升

顶峰

(阅读)

前5世纪中叶后的古希腊为什么会出现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直接产物。XXXXXXXXXX公民们可以在公民大会上对城邦的大事发表演说,。人们参加公共政治文化活动不再依赖旧有的权威和习惯,而靠自己意见的正确合理,符合逻辑和能言善辩。人们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迫切地要求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善于言辞的本领。”

——《欧洲哲学通史》

公元前8世纪

雅典城邦萌芽

公元前6世纪初

梭伦改革,雅典民主制度基础奠定

公元前6世纪末

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公元前5世纪

伯利克里执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古代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发展

一、智者运动

①经济:希腊工商业发展、

②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平民地位提高;

③观念:个人主义的成长

④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探讨问题:

与人类自身相关的问题

智者的概念:

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

智者言论特点

①②③(见提纲和课本)

代表人物: 普罗塔戈拉---名言

评价

智者学派的观点及评价

普罗塔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你怎样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含义?黑格尔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你同意这个评价吗?

否定了“神是万物的尺度”的可能性,从而冲破了传统的人与神关系的思想束缚,否定神的存在,肯定和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的自我意识,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提高了人的地位,肯定了人的作用。是人类意识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普罗塔戈拉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了个人的感觉对判断活动的意义,否定了客观真理,就为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存在, 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 有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 如问题晦涩、人生短促等。”

——选自普罗塔戈拉的著作有《论神》

“事物的好坏优劣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风本身无所谓冷热。”

思维体验

18

◆人真的是万物的尺度吗?

这幅漫画说明什么?

这句话带有”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特点”

19

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首次将人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肯定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精神的起源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否定绝对权威(神)的批判精神

黑格尔:这是一句伟大 的话。

强调个人的感觉而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和极端唯我主义和相对主义

人既然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皆决于自己的判断,就无所谓是非黑白,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思考:这种思潮会对人们的价值观有何引导呢?

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苏格拉底 ----西方的孔子 (前469—前399)

苏格拉底的智慧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人类思想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人物之一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出自其门下

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作者”,“智慧”、“泰然”与“明净”的化身

乔某某: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他相处的一个下午

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 ——苏格拉底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真理而奋斗。 ——苏格拉底

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在某个意义上你自己也就可以制造一切事物。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闪耀着理性的光亮, 从而使人文精神从低级走向高级。

  “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XXXXXXXXXX要认识你自己。XXXXXXXXXX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

——苏格拉底的演讲

主张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格言。所谓“认识你自己”就是把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人事和自己的心灵。人之为人,在于灵魂的求善,在于智慧和理性的高扬。

苏格拉底以自知无知为自豪,认为人人都应该承认自己无知,并努力寻求知识,改善自己的灵魂。

苏格拉底

思考: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对“人”的认识有何不同?

在普那里,人还只是个体感性的人,而在苏某某,人则成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即“人是万物的尺度”中人对自己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认识你自己”中人对自己的认识则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

——苏格拉底

二、美德即知识

1.背景:

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象。

2.主张:

(1)提出“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良的道德,他的伦理思想是知德合一

(4) “认识你自己” 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3.地位:

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 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研究课题:

道德哲学

“美德即知识”

涵义: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

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

观点评析:知识与美德的关系

美德与教育的关系

《隐士和熊》

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

克雷洛夫评论道:“殷勤过分的蠢才比任何敌人还要危险。”

知识即美德.没有知识,甚至无法去道德 。

?

29

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公元前399年以“传播异端”和“腐蚀青年”罪被判处死刑,从容饮鸩而亡。

◆苏格拉底之死

罪名:不敬神和败坏青年

 真理和自由的殉道者(油画)

在临刑前克里托劝苏格拉底逃走时, 他却说:“我决不从任何朋友那里随便接受建议, 除非经过思考表明它是理性提供的最佳办法。”

普氏Vs苏某某

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时期(民主政治成熟/工商业发展/文学繁荣)

雅典民主政治后期(民主政治弊端突显,社会道德沦丧)

注重人的感觉与欲望,追求功利。(人是个体的感性的人)

注重人的灵魂与道德(人是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强调“知德合一”。

①把人作为研究的主体;

②强调理性,否认绝对权威

“人是万物的尺度”

“思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发现“自我”

发现哲学意义上的“自我”

个体的感性的人

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的人

注重人的感觉和欲望

注重人的道德与理性

普——人文精神的先驱

苏——“人”的哲学的开启者

材料一:与自然相一致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 自然引导我们走向作为目标的道德

材料二:奴隶是人,他们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 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和高尚那些品性,不管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

回答:

(1) 材料反映的人文主义思想派别是什么?

(2)概括材料一的中心内容及其依椐

(3) 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指出与材料一的关系

(1)斯多亚学派

(2)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的。自然界及其人类社会皆有相同的理性

(3)人人生而平等。因果关系,因为人从生来具有理性,这就自然得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结论。

四、人生而平等

斯多亚学派

产生:

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创始人及代表人物

创始人:芝诺

其他代表:西塞罗、塞内卡

斯多亚哲学内容

物理学(自然哲学):逻各斯

伦理学

逻辑学

主张或观点

逻各斯贯穿万物永垂不朽的理性

理性是人与生俱来带的

人人生而平等

意义:

第一次论证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顺应自然的生活是至善

比较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和斯多亚学派的异同点。

相同:

不同点:

社会问题

人的内心世界

人与社会

1.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 认识感性阶段。

1.崇尚理性和智慧

2. 认识理性阶段

1.肯定人生而平等

2. 超越性阶段

1.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2.古代西方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1.认识到人的理性与智慧; 2.古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升华。

1.第一次认识到人生而平等。

2.古代西方人文精神发展顶峰。

以人为研究对象,都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作用。体现人文精神

情境:苏格拉底留学记

假设,苏格拉底穿越了,来到东周,走进孔子的课堂,做了一名插班生。下课后,孔子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们对以下观点谈一谈感想:“君子以厚德载物”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克己复礼”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你觉得苏格拉底会有什么感想呢?

苏格拉底重视道德,强调理性,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因此,对于孔子的“厚德”、“仁爱”等关注“人”的主张,苏格拉底会有共鸣,但对于“礼”,这种维护君主统治、压抑个性的等级秩序,则不能认同。

孔子:维护统治者利益;根本上是压制个性发展

苏格拉底: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有利个性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主贵族统治逐渐瓦解

关注人的道德,注重教育,来维护西周旧制

执着:周游列国

雅典后期,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政治走向衰弱

关注人的道德,注重教育,以完善城邦民主政治

执着:为真理献身

“仁”:人与人有差等的爱

强调人对社会的责任,维护等级制度

美德:人自身理性的体现

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维护民主制度

时代

主张

不同

孔子

“仁”“礼”“中庸”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

孔子与苏格拉底

同:

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异:

目标上,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

而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美德的本性是知识

B.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C.美德是知识存在的本质所在

D.美德和知识完全是一个概念

随堂练习

(2010高考广东文综19题)“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XXXXXXXXXX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 “信仰即可得救” B “人是万物的尺度” C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 “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与知识迁移能力。依据材料““经验证”,“一步推演”可以看出,要运用你自已的理智出发现真理。A为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信仰;D 认为世界不可知;B “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的感觉,三选项都是错误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提出后,成为了后来  ( )

A.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理论

B.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C.无产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

D.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的战斗武器

苏格拉底的思想和18世纪启蒙思想极为相似的一点是  

A.对宗教崇拜进行批判

B.人是生而平等的

C.注重实利和追求功利

D.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蒙昧中的觉醒》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