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地震中的父与子
姓名
吴某某
工作单位
***
学科年级
五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生字词。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动作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接触过人物描写手法中的动作、神态描写,这篇课文的情节也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中以“读、悟、议”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中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教学以学为本,先学后导,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结合“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透视人物内心世界,牵引学生游动于字里行间,让学生真读书、真思考。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感受地震的伤害之大。
通过谈话、图片,让学生体会地震的残酷和伤害之大,为下文做铺垫。
二、解决字词,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朗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初读课文,培养概述课文内容、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辅助学生了解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并具体分析
感受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感受父亲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力量。
四、配乐朗读小诗
在教师的配乐朗读中,升华感情。
升华感情,再次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中的有点优点有:
1.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2.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
2.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时,连叫了3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心中有些慌乱(因为这节课有校长听课)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因此我也非常紧张,致使自己不在状态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学上离校长提出的教学思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氛围。
八、PPT、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九、核心素养体现
1.创设情境,调动情感,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2.尊重学生的感受,体现人文性。
3. 升华感情,再现人文魅力。
[全文已结束,注意以上仅为全文的文字预览,不包含图片和表格以及排版]
以上为《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案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