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课件-诗词鉴赏

本文由用户“againok”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06 22:27:55 举报文档

以下为《自作课件-诗词鉴赏》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诗歌鉴赏复习系列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耿某某

诗歌概念

诗歌原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开始和音乐舞蹈结合为一体,是各类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抒发强烈的感受和情绪以反映社会生活,也就是它要表达人们的内心世界和他的志向、思想、情感等。

“诗言志”说明诗歌自古以来是用来表达志向的。“志”就是人们要表达的内心世界的志向、怀抱。六朝时,陆某某《文赋》中又明确提出“诗缘情”,意思是说诗歌是抒发感情的。所以说,诗歌是要表达诗人内心世界的志向、怀抱、感情的。

六、 诗歌分类

直接抒情

抒情诗 借景抒情

按内容 叙事诗 借人、事的描述抒情

哲理诗

格律诗

①诗歌 按形式 自由诗

散文诗

民歌

按来源 文人作品

四言:出现最早;五言:成熟于某某

古体诗 七言:成熟于唐某某

② 古体诗 乐府诗:标题有加“歌、行、歌行、引、曲、吟”

中 诗 绝句: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国 近体诗

古 (形成于唐某某)律诗: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排律

典 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

诗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歌 小令

散曲 套数(散套、套曲)

曲:又称“词余”

(以元成就最高)剧曲 杂剧传奇

六、 诗歌分类

六、 诗歌分类(时间)

自由体

? 现代诗歌 民歌体

(新诗) 格律体

③诗 (1919年“五四”创始)

(唐)律诗、绝句

古典诗歌(宋)词

(元)的散曲

六、 诗歌分类(按诗歌内容)

写景诗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按内容 咏物诗 托物言志

抒情诗 借物抒怀

怀史诗 借古喻今 、讽今

借古咏怀

写事诗 抒情言志

七、诗歌常见结构

起:交代诗的写作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 描写

具体景物、环境; 诗歌内容

承:承上续写;

转:承上启下,启下为主; 抒情

合:点明中心思想 思想感情

八、诗歌内容与思想

首联 颈联

内容 服务 思想

颔联 尾联

描 人 事 内心世界的志向 抒

写 物 景 怀抱 思想 感 情 情

联系诗文找特点扣住思想情感来做答

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写什么)

(怎样写)

(为什么这样写)

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把握意境(景 、 事、情)

理解 词义、句义

鉴赏

古诗鉴赏

评价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把钥匙解诗情

1、联系标题,紧扣关键词语(“诗眼”);

2、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

3、体味意境,注意渲染烘托;

4、分析手法,凸现隐含情绪;(特别注意)

5、加强积累,识记常见“情感”。

必 备 积 累

(一)古诗常见的几种感情

怀才不遇之愤懑(激愤、悲愤、控诉等)

羁旅思乡之愁绪(孤独、寂寞、伤感等)

戍边报国之壮志(忧国忧民、雄心斗志)

离别依依之友情(关怀、同情、喜悦等)

消极避世之隐思(闲适、空虚、颓废等)

学习内容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讨论思考: 古典诗歌中主要的思想感情

(2)离别寄慨: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柳永《雨霖铃》

(3)写景抒情:赞江山之美、边塞之美、爱好自然、

节物变化、时序变迁 王维《山居秋瞑》

(1)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

边关思乡

(4)怀古咏史: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讽喻现实、

仰慕英雄、 自比自况、怀才不遇

刘禹锡《石某某》

(5)建功报国: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

报国无门的忧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壮志难酬的悲叹

(6) 生活杂感:与人酬唱、出游感悟、人生喜悦

杜甫《客至》

例1、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广东卷 )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你结合诗中的意象说明理由。

这首诗通过描写 “片云” “孤月” 的

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

闷和怨愤。

这首诗通过描写“落日”“秋风”,营

造雄壮、开阔的意境,体现了作者“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和自强不息

的精神。

规范表述

这首诗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诗人(某某)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句)的(某某)含义,表现了诗人(某某)思想感情。

方法小结 怎样根据诗句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1)抓住关键词句的意义来分析

(2)抓住物象的象征意义来分析

?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某某。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品诗把脉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②表现了诗人阔达、平静、

与世无争的轻松心情。

④表现了作者的无奈、悲观的心情。

③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轻松闲逸、自由自在的心情。

①表现了作者很乐意,很享受当时的雨景,同时表现作者当时勇于面对现实、乐观无拘无束的心情。

答:闲适、轻松自如

“五准”原则

①定准题点

②找准诗眼

③抓准主旨

④踩准分点

⑤用准词句

品诗把脉

2、“一蓑烟雨任某某”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①意思是一场风雨正如人生的波折。表达诗人不拘泥于某某,乐观,始终怀着远大志向的人生态度。

②意思是作者一生穿越了多少风雨迷蒙的路,表达了诗人表面轻松对走过的悲伤的乐观,但实质却消极面对未来的人生态度。

③人的一生充满困难,风雨满途,表达诗人乐观阔达的人生态度。

“五准”原则

①定准题点

②找准诗眼

③抓准主旨

④踩准分点

⑤用准词句

品诗把脉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答: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①“风雨”指官场上的争斗,“晴”指官场外的闲适生活。

②“风雨”指官场上的互相倾轧,,“晴”指一帆风顺,没有灾害,暗含官场的争斗。

③“风雨”既指刮风下雨,又指对词人的贬官;“晴”既指雨后初晴,又指词人重新被皇上重用。

“五准”原则

①定准题点

②找准诗眼

③抓准主旨

④踩准分点

⑤用准词句

品诗把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①不同。《念奴娇》的基调极为雄壮、激昂,而这首词的基调较为悲凉。

②不同。这首词的基调是乐观恬淡;而 《念奴娇》则比较潇洒、豪放。

③“人生如梦”多少表达了诗人无奈之情,也包含了对官场的些许期盼等待之情。而此词,应是后期的作品,是诗人思想内容的转折,显示了其归隐之心,是看淡官场,向往田园之情。

“五准”原则

①定准题点

②找准诗眼

③抓准主旨

④踩准分点

⑤用准词句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学以致用

1、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写 送别 ,表达了 的感情。

2、诗歌运用了 的写景方法,其中颔联是写 景,颈联是写 景。

3、颈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 ,“大荒”是指诗中的 。请简要分析该联的意境。答: 。

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把握意境(景 、 事、情)

理解 词义、句义

鉴赏

古诗鉴赏

评价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诗词鉴赏的专用术语

课件制作:顺昌一中林某某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某某”,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某某,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⑦虚实相生。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⑨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

二、诗歌内容分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三、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人寻味。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 象征: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⑦虚实相生。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⑨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3、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采用比喻、比拟、象征、起兴等手法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生动;

采用夸张、偏语、衬托、对比、婉曲、设问、反问等手法来突出诗的主旨;

采用通感、借代、双关、叠字、对偶、反复等手法使诗中字句更为精巧。[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自作课件-诗词鉴赏》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